電商簡化銷售流程沖擊傳統經濟,致地區失衡、崗位流失、低利化競爭。資金外流加劇基層衰退,貧富差距擴大。需彌補電商不足,構建公平商業環境,讓百姓受益。
傳統銷售模式是工廠、省代、批發商、實體店與消費者相互依存的循環體系,契合我國國情,帶動各層級地區經濟。電商卻將其簡化為工廠經電商到消費者的直線流程,中間環節的省略使相關地區經濟受創,消費者收入途徑單一,電商與工廠崗位有限,無法滿足失業人群,地區經濟失衡加劇。
電商的“去中心化”嚴重沖擊傳統第三產業。它在第三產業獨大,擠壓商業和服務業空間。眾多實體店倒閉,售貨員、收銀員等崗位大量流失。雖有快遞物流及網店運營、主播等新崗位,但難以彌補傳統崗位的缺失,許多失業者因技能不足無法涉足新崗位,收入來源銳減。
傳統銷售模式是工廠、省代、批發商、實體店與消費者相互依存的循環體系,契合我國國情,帶動各層級地區經濟。電商卻將其簡化為工廠經電商到消費者的直線流程,中間環節的省略使相關地區經濟受創,消費者收入途徑單一,電商與工廠崗位有限,無法滿足失業人群,地區經濟失衡加劇。
電商低價傾銷致各行各業低利化。商家為爭市場壓低價格、犧牲質量,引發惡性競爭與內卷。企業為保利潤降薪裁員,百姓收入降低,消費力隨之下降,只能選低價低質商品,陷入低收入低消費循環,生活品質下滑,社會消費與經濟發展動力被削弱。
電商模式下商品流通與資金流轉集中于網絡,基層地區因電商產業薄弱,資金外流嚴重。縣城、鄉鎮等地經濟衰退,商業街冷清,財政收入減少,公共服務與基建受影響。而電商發達地區愈發繁榮,地區經濟差距不斷拉大。
電商使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低價傾銷致商品價值與價格脫節,低價低質商家靠銷量獲利甚至壟斷,高品質商家難以為繼。電商平臺收取高額傭金,少數電商巨頭崛起,普通百姓多為消費者,無力參與電商競爭,難以實現財富增長,只能在財富分配底層掙扎。
電商與實體店都有分配商品價值的功能,但實體店在就業、收入和價值分配上更合理,能為百姓提供穩定工作與收入,使財富分配更均衡。
總之,電商雖便利,但其發展模式的弊端危及百姓財富與生活。我們應思考如何彌補不足,構建公平、可持續的商業環境,讓百姓真正受益,重燃財富增長的希望,不然電商繁榮可能只是少數人的盛宴,多數百姓則深陷貧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