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與各大銀行逃離農村入駐城市相反,龍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龍江銀行)繼續將目光投向“三農”,結合黑龍江農業大省的省情,積極探索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破解“三農”融資難題。專家認為,該模式確實是農村金融的一個發展方向,能否推廣復制,仍需進一步探索、試點。
由土豆貸款引發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探索
所謂農業供應鏈金融是以特色農業和優勢農產品的供應鏈核心企業為中心,對其上下游中小企業、農戶或消費者利益進行捆綁,通過科學合理設計金融產品,滿足供應鏈各環節融資需求,推進農業供應鏈整體協調運轉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據龍江銀行行長關喜華介紹,龍江銀行于2006年開始研究農業供應鏈金融,2007年開始試點,第一筆成功的實踐是2007年林甸縣的馬鈴薯加工企業,以核心企業做擔保,首次對農戶發放馬鈴薯種植貸款,在土豆質量不達標、農民拖欠貸款的情況下,經過與核心企業的反復商談,為核心企業投放資金190萬元,由核心企業代償了拖欠的14萬元貸款本息,解決了當年的貸款不良問題。
針對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龍江銀行進行了反思和總結,認為最根本的就是農民粗放作業,靠天吃飯,農作物產量及品質無法得到保證,間接導致農貸產生風險。為此,龍江銀行開始嘗試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組織農業專家為農戶搞科學種田講座、進行田間指導等,改變了農戶傳統的種植習慣,定量播種、測土施肥、節水灌溉、棚室種植等技術發揮了很好的應用,農作物畝產量提高40%左右,而且品質更好,農民收入也隨之提高,還貸能力增強。
隨后龍江銀行也將類似的農業科技培訓應用到其他農業貸款中,隨著各種元素的不斷加入,龍江銀行沿著核心企業這個路線繼續推廣新型農戶貸款。
關喜華說,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是受中糧集團的“全產業鏈”理念的啟發,從田間到餐桌,作為參與主體的農民、農場、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貿易公司,加工企業、食品生產企業等都被供應鏈條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龍江銀行抓住了加工與生產這兩個環節的核心企業,開展了資金流、物流全封閉的農業供應鏈金融嘗試。
“五里明模式”豐富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
2008年,龍江銀行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和農業產業鏈相結合的涉農金融產品——“五里明”農業供應鏈貸款,率先在黑龍江省肇東市試點,針對五里明農業集約化經營的大規模資金需求,設計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政府+科技”貸款模式,龍江銀行幫助農業開發公司與中糧集團達成供應合作,由中糧集團統一收購五里明的玉米,龍江銀行對開發公司的貸款由玉米銷售款償付,從農戶、合作社、農業生產企業到糧食購銷企業,連接起一條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鏈。
同時,由地方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并由科研院所合作對玉米種植、病蟲害預警及收割全過程提供技術指導,各參與方在同一平臺上通過業務關聯實現互補和合作,使業務流程從無序向有序轉化,優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土地規?;洜I,產生了積極的協同效應。
三年來,“五里明模式”已逐步把供應鏈上的其他利益相關方納入供應鏈。如經過長時間的調研與實踐,龍江銀行發現,導致農民貸款難的最大問題就是抵押物不足。針對這一難題,龍江銀行與中糧信托在肇東“五里明”貸款模式的基礎上,聯合開發了土地使用權信托計劃,在辦理農戶貸款時,通過中糧信托的中間作用,將土地信托權利質押給銀行,解決了因農村土地不能抵質押導致的貸款難題。最終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保險+政府+科技+信托”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
五里明鎮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國輝介紹說,今年,五里明農業規模經營面積擴大到7萬畝,入社農民達到2230戶,預計糧食總產可達3.5億斤,入社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他認為各類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達到了噸糧田建設的最大整合效應。與金融部門連接,龍江銀行為合作社提供低息貸款,生產運營資金有了保障;與科研院校連接,技術服務有了保障;與龍頭企業連接,產品銷售有了保障。
據關喜華介紹,龍江銀行自2007年開始截至2011年7月末累計發放涉農貸款256億元,覆蓋耕地面積3800萬畝,惠及農戶500多萬人次。目前,龍江銀行涉農貸款已達70多億元,占全行貸款的30%,涉農供應鏈貸款占到全部涉農貸款的50%以上。
風險評估由“點”變成“鏈”
專家分析認為,農業供應鏈金融實現了各參與方的互利互惠,對公司來說,推動了訂單農業的發展,穩定了原料基地,降低了財務費用,便于其實施低成本戰略;對大部分農戶來說,收入不減反增,自身還能從土地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經營,農民整體收入增加;對少部分規?;洜I的農戶來說,身份從小農向產業工人轉化,收入大大提高;對政府來說,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加速了農村城鎮化進程;對借款主體合作社來說,其融資門檻降低,議價能力增強;對保險公司及信托公司來說,增加業務品種,開拓了新業務;對科技來說,免費的試驗田,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了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對銀行來說,在低風險下,開拓了新的業務品種,增加了客戶群,并帶動了儲蓄、銀行卡等相應業務的增加,提高了銀行收入,便于核心競爭力的打造。
但是,看到收益的同時還要看到風險,畢竟農業是高風險產業。對此,龍江銀行在推廣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過程中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一是通過引入借款人見物不見錢、貨款自動回籠到指定賬戶的資金封閉運行機制,既落實了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實貸實付要求,又防范了資金挪用風險;二是通過引導核心企業與農戶及上下游中小企業簽訂生產訂單的方式,鎖定了市場風險;三是通過引入科技指導機制以及鼓勵借款人投保農業保險等方式鎖定了農業生產風險;四是通過核心企業提供擔保和上下游企業及農戶履行訂單約定的連帶保證責任,控制了客戶違約風險;五是通過構建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前中后臺季度機制和IT系統創新機制,防范了操作風險。
同時,龍江銀行逐漸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客戶體系,建立了農業企業的準入機制,從產業鏈入手,主要考量核心企業的能力,并已根據產業鏈上各種類型企業的實際情況,形成了多種模式,創新了如“公司+合作社”“公司+協會”等多個子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馬九杰認為,對于銀行而言,點對點的貸款模式,成本比較高。龍江銀行的農業供應鏈融資不是對每一個客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而是對鏈,銀行成本降低了,盈利空間也會提高。馬九杰指出,與原來傳統的銀行業務不一樣,供應鏈融資模式不依賴于個人的信譽和所能提供的擔保品,更多看重的是供應鏈的穩定性、盈利性和現金流。
龍江模式能否突破農業融資難?
龍江銀行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解決了黑龍江部分農業發展資金瓶頸,能否復制推向全國,需要進一步探索。關喜華認為,龍江銀行的農業金融供應鏈模式的研發能力需不斷提高,要形成標準化,否則很難復制。另外按照巴塞爾Ⅲ的要求,在風險控制方面,在參數設計上還需要一些智力和技術的支持。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認為,龍江銀行之所以能堅守服務“三農”藍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商業性信貸金融建立要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就必須找到與金融供應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方式才能發展?,F在黑龍江地區農業產業化趨勢明顯,在農村出現了服務對象,這就是龍江銀行能堅持下去的原因。
“龍江模式的探索,不僅在于自己找到了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它使得服務農村的金融機構升華成了真正的現代金融機構?!彼瘟⒄f,通過農業產業化把上下游的產業鏈組織起來,與工業化一樣,給商業銀行提供一個巨大的空間,從而也就解決了過去農村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尷尬問題。
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紅宇認為,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區別,傳統農業可以離開金融的支撐,現代農業一天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黑龍江是土地密集型的、以機械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在珠三角、長三角受土地資源的約束,是技術、勞動資源密集的現代農業,都同樣面向產業鏈,需要金融的支持,可以考慮移植龍江模式。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認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確實是農村金融的一種創新,是一個發展方向,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地方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在我國要解決農戶低收入人群及微型企業的發展問題,應當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在農村建立和發展多層次的金融機構來進行小額信貸和其他的農村金融服務是完全必要的。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