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物流有較大的發展但比較落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物流有了較大發展,但是仍然比較落后。從總體來看,2010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為22355億元,同比增長4.3%。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已連續8年呈現增長態勢,2011年夏糧、早稻已獲得大豐收,2010年農產品物流再創新高,突破2.2萬億元。
然而,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卻一直呈現下降趨勢。2004~2010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情況如表1所示:2004年農產品物流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例為3.12%,到2010年僅為1.78%,增長幅度由2008年的17.6%下降為4.3%。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物流的比例較大,這是由我國是一個農產品進出貿易大國決定的。2010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219.6億美元,同比增長32.2%。其中,出口494.1億美元,同比增長24.8%;進口725.5億美元,同比增長37.7%。貿易逆差為231.4億美元,同比擴大76.5%。
加快和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業
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較快,但是,農產品物流與配送發展規模與速度都與我國農產品生產大國、貿易大國、消費大國不相適應。因此,應大力加強和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
農產品物流應形成統一的產業政策
近幾年來,我國先后出臺許多農產品物流政策。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意見》、《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關于加強商貿物流的指導性意見》等。從某種意義而言,中央及國務院各個職能部門對農產品物流及配送、冷鏈系統建設都是比較重視的。
農產品物流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農產品物流不是一個簡單問題,而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需要系統性、統一性的政策與法規,但至今我國沒有一個統一的農產品物流產業政策。不同部門出臺的農產品物流產業政策需要進一步銜接、配套、系統、統一,否則僅僅是紙上談兵。
農產品物流應多部門協調一致
農產品物流需要解決的是多部門協調一致問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影響農產品物流順利發育。當前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資等流通企業都在農村建設農產品流通網點,但是存在條塊分割、重復建設問題。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應是多部門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農村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城市批發零售業、郵政業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目前有傳統零售網點門店52萬個、農村合作組織140萬個、供銷合作社連鎖網點9萬多個、郵政網點近5萬個,農村經紀人600萬人、4300個農村龍頭企業、外資零售網點等,應該形成統一的合力。
農產品物流應從實際出發
農產品物流的管理應從實際出發,允許農產品物流與配送有多種形式、多種層次、多種業態、多種商業模式,而不是僅僅提倡一種形式、一種業態、一種模式,這是由我國國情、農產品的多種多樣性所決定的。當前我國所提倡的“農超對接”是其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發展的趨勢,但是,這種模式不可能取代其他模式。
應形成多種供應鏈體系
應形成以供應鏈為導向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可以有如下形式:零售商主導的供應鏈、批發市場主導的供應鏈、農村龍頭企業主導的供應鏈、倉儲配送企業主導的供應鏈、農民合作組織主導的供應鏈、農民協會主導的供應鏈,這樣使農產品流通的業務聯系與農產品物流的經濟利益關系形成良好的長效機制,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同時通過農產品物流的多部門協調機制,使農產品物流形成一個良好的關系體系。農產品流通應提倡,大中型流通企業應成為鏈主,中小型流通企業應當好供應鏈配角,鏈主與各環節應形成良好的主輔關系,生態協調發展。
提供多種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
隨著農產品流通的深化,農產品物流也滲透到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整個全產業鏈過程。因此,農民田間地頭的農產品物流與配送點、流通領域農產品物流與配送中心、第三方農產品物流與配送中心,以及第四方的物流與配送中心,分工可能越來越細,但是相互之間的聯系也是越來越緊密。農產品物流服務應是越來越貼心,使農民生產者更能夠集中精力搞好田間地頭的精細管理。
一場多用、一鏈多用、一網多用
應以縣城為基礎、鄉鎮為骨干、村級為服務點,形成一場多用、一鏈多用、一網多用的物流網絡與節點,避免按行政區域組織農產品流通的弊端,按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通,做到實體網與虛擬網相結合,充分發揮其網點效應。2005年以來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國已建成農村超市52萬個,商業面積4500萬平方米,農村物流配送中心2667個。現有的商業體、供應鏈、渠道網絡(含電子商務網)是可以一場多用、一鏈多用、一網多用,以提高其使用效率,避免“空場現象”、“空殼現象”出現。
充分發揮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
我國現有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4300多個,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組織功能,向上延伸和向下延伸,形成批發市場為主導的供應鏈。同時也充分發揮其作用,避免“有場無市”、“有市無場”等現象出現。
加強農產品冷鏈系統建設
一是應加大冷鏈技術的開發。積極建立有統一標準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和電子交換系統,對各種冷藏車和冷庫進行全面動態監控,及時了解庫存產品的基本情況。
二是發展小批量、多品種的小編組機冷車,滿足市場的不同需要。依據倉庫溫度不同建設冷藏庫、冷凍庫、特殊冷藏庫等多層次的冷庫,以滿足不同新鮮蔬果的冷藏需要。
三是加快第三方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通過在冷鏈物流上下游之間建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消除冷鏈物流中無效的中間環節,促進上下游之間物流運作的有效對接。
建立農產品物流可追溯體系
隨著居民安全健康消費需求,物聯網技術出現,利用RFID無線射頻技術、二維條碼等建立農產品的安全可追溯系統,實現食品的安全生產、安全消費,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農產品物流中,建立農產品物流追溯信息系統,構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備案制度。農產品冷鏈物流追溯信息系統可以實現對流通中任何環節的監督,使政府相關部門、冷鏈物流行業、物流企業及消費者對農產品物流活動進行有效控制。
加快農產品物流法律法規標準化建設
在農產品物流逐步發展的階段,國家應予以積極的引導和規范,針對冷鏈物流過程中的不同問題制定不同的法律規范,以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發展,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為農產品出口到海外建立標準基礎。除了政策上的規范以外,政府相關部門還應在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方面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加大信貸投向。冷鏈設備的投入成本相對較大,這也是冷鏈物流尚未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應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為農戶和物流企業排解憂慮。
注重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
農產品物流是一個跨行業、多部門有機結合的整體,要維持農產品物流的正常發展,必須重視培養高素質的物流管理人才。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短缺,冷鏈物流發展所需要的研發人員、管理人員與操作人員,需要通過開展崗位培訓、基礎教育等措施進行培養。同時還要引導和推動高等教育學校設置冷鏈物流相關專業、開設相關課程,鼓勵相關單位開展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加大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人才激勵機制,以推動有開拓精神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