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每到節假日,出行人數疊創新高,然而,我國交通領域承受住了壓力,較好地完成了任務,其中智慧交通功不可沒。其實,隨著交通與經濟、社會生活的深度融合,智慧交通越來越彰顯出其重要作用。交通是物流的基礎,物流人更關心智慧交通的發展。本文從智慧交通發展邏輯角度,談幾點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需求是基礎
交通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關系到國計民生,服務著億萬群眾,連接著千城百業,展現著經濟運行現狀,折射出產業結構之變,有經濟社會的“先行官”之稱,人民大眾樸素的認識——“要治富,先修路”,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隨著人類生活對于交通運輸的依賴性日增,世界各國無不努力發展交通智慧化,我國在交通強國戰略和新基建的政策疊加下,智慧交通正在成為備受各方關注的熱詞。進入“十四五”以來,智慧交通市場增長更快,大規模級別的智慧交通項目建設有加速發展趨勢。
“智慧交通”一詞起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內涵是集成高新技術,實現人、車、路、環境4要素的全面感知、協同互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交通智慧化勢在必行,目前正處在智能交通向智慧交通過渡的關鍵節點上。
強有力的政府是我國的制度優勢,智慧交通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項目,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其遠瞻性來確定智慧交通系統戰略定位,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智慧交通體系框架。
交通基礎設施運營者對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及安全方面日益精細化、綜合化、多樣化的需求不斷釋放,加速了交通智慧化的步伐。交通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車輛自身的感知能力,還需要對有限的道路資源、動態的車輛進行最優化的分配,這就需要“智慧”來完成。
交通運輸,既要保障“大動脈”通達,更要注重“微循環”通暢。無庸諱言,我國整體物流效率不高、產業物流供需適配性不足等問題仍存在,這是因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顯著成績,但在城鄉區域間還存在弱項,因此,進一步加強鐵路、航空、港口、園區/場站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級迫在眉睫。
智慧交通,城市是重點,特別是一二線城市,普遍存在著道路擁堵、交通供需不平衡、人口交通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等諸多難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以真實需求為牽引,為智慧交通技術研發驗證和推廣應用搭建開放平臺,助推智慧交通系列應用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
我們常談數字經濟,它改變了出行和貨物運輸需求,智慧交通就是發展適應這種變化的運輸組織方式。
推動智慧交通的發展,提高交通系統的智慧性已成大勢所趨,我國交通發展正逐步由追求規模速度轉向注重效益質量,即從智能交通市場需求向智慧交通市場轉變。
交通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落地見效快、綜合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特點,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是擴內需、穩增長、促就業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智慧交通建設恰逢其時。
目前,我國交通強國建設步伐提速,一批重大工程和樞紐建設穩步推進,中國交通智慧化將進一步提升,為經濟增長增添源動力??梢韵嘈?,智慧交通,正向我們走來,其路也遙,其形也彰。
二、技術是保證
所謂智慧交通,需要具備一定判斷、創新、自組織能力,需要是智慧型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這都需要新技術的加持,前沿科技的賦能,因此說,技術是保證。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國交通正從運力時代步入算力時代,這就要求強化前沿關鍵科技研發,推動新技術與交通行業的深度融合,迭代和創新。
信息技術、電子技術、數據通信傳輸技術和系統工程技術等等都是智慧交通融合的要素。采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邊緣計算、數字孿生、雷視融合以及 V2X 等關鍵技術,成為智慧交通發展的必然選擇。交通安全、交通管理及交通服務等多方面都需要技術的強大賦能。
對于智慧交通,技術是保證的突出正向例子莫過于北斗的應用。我國北斗技術在交通上的應用,帶來了交通智慧化的極大升級。
2020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定位精度十分優異: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通過北斗+5G兩大新基建設施的彼此增強、互相賦能,形成無縫、高精度、高可信的PNT(定位導航授時能力)服務能力,可為交通提供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類服務。
人們依靠智慧手機與車載衛星導航功能、使交通運輸服務的優質性及多樣性逐漸展現。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推廣應用,已從小范圍試運營階段向大規模應用階段過渡,逐漸成為智慧交通日常場景,助力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智慧物流蛻變,對交通形態和物流方式產生巨大革新。
北斗還可用于隧道、橋梁等基礎設施的健康監測,用于公路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勘測、規劃,都有助于智慧交通的進步。
反向例子是自動駕駛,常出現于媒體上的自動駕駛,為什么落地這么困難?因為,只有基于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才能安全駛入快車道,否則,其落地將成一句空話。從自動駕駛到無人駕駛,車路協同占有重要位置。
也就是說,自動駕駛是一個已經在全球討論多年的領域,只有基于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才能安全駛入快車道。
車路協同?簡單地說,就是車的任務分配給車,路的任務分配給路,按照各自的優勢做好合理分工和緊密配合。
車,人們都熟悉,前沿是自動駕駛;而路,作為現代交通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智慧化主要部分,應該有四個基本功能和要求:一是感知能力、二是傳輸能力、三是計算能力、四是應用支撐。
美國從1994年即已著手推動智慧高速公路系統,目標是希望能藉由智慧交通技術,使得車輛得以實現無障礙自動駕駛。
近幾年,我國把車路協同作為交通智慧化的一個重要方向,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隨著車路協同的深度融合,汽車正從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轉變為新型的智能出行載體。
在這里還要提到“云”,交通走向云端正是智慧交通的體現。云是智慧交通的大腦,解決交通問題、釋放更多活力的關鍵在“云”,只有可靠的云服務才能讓汽車變成信息、數據的采集工具,進而通過深度學習形成升級循環,帶來安全可靠的自動駕駛和智能汽車。
騰訊云,目前已是全球較大的智慧交通支持平臺;阿里云,順勢切入智慧交通跑道,其智能AI稽核分析系統已經全面落地廣東;車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生態為智慧交通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體驗潛能。
當前,系統性的智慧交通運輸體系理論研究和相關成果還相對較少,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通過激勵措施推進自主研發,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十分重要。
智慧技術的不斷滲透,科技的深度融入,將會帶來交通產業生態的深度變革。在我國智慧交通建設中,一個好的現象是科技物流龍頭企業攜技術、資本,團隊等諸多綜合優勢,與智慧交通領域巨頭的強強合作進一步擴大。
另外,百度、華為、阿里、騰訊等巨頭正競相從無人駕駛、車路協同、智慧城市等多個角度布局來爭奪在智慧交通的制高點,這將為其提供強大的技術保證。
百度Apollo對外發布“ACE交通引擎”,是國內外第一個車路行融合的全棧式智能交通解決方案,目前,百度“ACE 交通引擎”綜合解決方案已在北京、長沙、保定等10余個城市落地實踐。
智慧交通建設中技術落地,應采取“小步快走、迭代完善”的方式推進,小規模部署和場景拓展,推廣和場景優化,形成成熟模式,再實現大規模應用場景落地,從涓涓細流到滔天巨浪,最終實現從固有的“運力”時代到“算力”時代轉變,完成交通行業的全新塑造。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智慧高速、智慧港口、智能航運……不斷涌現,傳統交通的行業邊界正在不斷被打破,新型的安全、快捷、智慧的大交通生態鏈未來可期。
三、體驗是根本
交通智慧化,改變的不只是“面子”,更應該是“里子”。這里的里子,就是體驗,具體地說,讓每一份貨物更便捷地流通,讓每一位出行者的旅途更加和諧、美滿。
先看一個例子,近日,滿載768噸牛奶的12輛BH1型隔熱保溫車從內蒙古巴彥高勒站發出,3天后抵達成都局各站,最終擺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真正確保了牛奶從工廠到餐桌的原質原味,這就是智慧交通給予的品質體驗。
智慧交通,其目標是圍繞解決整個交通問題,形成人、車、路三者更高效的統一,使之密切配合達到和諧,發揮協同效應,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智慧交通,把“以人為本”作為宗旨,建設以優化出行體驗感、提升出行便利度為目標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踐行“出行即服務”理念,展望“出行即生活”遠景目標。
智慧交通不只是智能硬件的集成,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詞匯,而是一個“以人為中心”、具有溫度的“生命體”,人類在出行領域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會逐漸被智慧交通里“AI大腦”所取代。
智慧交通讓出行更安全,據統計,交通事故數量同比下降幅度很大,據成宜高速公布的數據顯示,智慧交通讓其交通事故數下降60%、交通事故處置效率提升30%、交通安全治理能力提升30%。
高效服務,是智慧交通的重要目的,交通智慧化,就是在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之時,聚焦“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鑒于此,智慧交通在實施過程中既要考慮實際的目標性,也要從資金、資源的角度出發,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系統化的統籌實施,深耕交通場景,細化智慧交通領域下細分場景。
交通擁堵已成為中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大城市,通過智慧支撐的交通控制、管理、決策、服務一體化的部門聯動、協同管控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將成為解決交通擁堵的一條出路。
城市智慧交通系統將向服務功能轉化,利用獲取的交通信息數據向城市道路交通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務,以緩解擁堵。有車的朋友,可查看智慧路線圖,看哪里擁堵,從而達到規避交通擁堵的目的;坐公交的朋友,也可以通過手機,掌握公交車行到什么位置,從而較好地安排自己的出行。
智慧交通可分析問題成因,診斷問題,通過實時流量數據感知,協同城市大腦停車數據,實現可變單行道路和可變轉向車道的智能關啟,實現道路資源動態利用最大化,打通城市交通“毛細血管”,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貨暢其流是物流追求的目標,也是智慧交通追求的目標。交通與物流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智慧物流與智慧交通更在智慧化上相交相融。智慧交通,會對運輸、物流等產業的營運模式產生根本影響,同樣,智慧物流發展,也為大交通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兩者水乳交融。
在智慧交通里,通過對交通大數據進入深度應用,可對實時交通安全隱患分析與交通安全態勢預測,可以建立隱患排查處理機制。通過交通與氣象等一體化分析,可以實施精準的安全管理與交通管理,為物流流通保駕護航。
由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實施智慧交通系統項目時,并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所以造成許多地區的智慧交通系統相對獨立,銜接和配合度不強,影響了智慧能力的發揮和人們的美好體驗。
在智慧交通中,數據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由于不統一的標準,加大了交通數據獲取難度,妨礙交通流的分析與預測。
同時,智慧交通系統的信息安全十分重要,交通必然涉及到人、車的身份識別、位置感知等敏感數據,一旦泄露,會帶來重大的安全隱患。
強調智慧交通場景深耕發展的重要性,并且細化智慧交通領域下細分場景的發展方向,強調標準的統一,各區域的銜接十分重要。
結語:智慧交通的發展孕育了新模式,創造了新生態,順應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趨勢,突破邊界,顛覆傳統模式,實現了更大范圍的調度智能化、服務精細化、物流高效化,出行安全化。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