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社區團購”完全不同,“即時零售”正在成為時下各大電商平臺,積極擁抱實體經濟的最好體現之一。
剛過去的雙十一,《央視財經》打破過往關注各大電商巨頭銷售額的慣例,以《中國電商年度發展報告》為專題,將鏡頭轉向了社區超市。一家在北京開了8年的社區超市,這兩年積極入駐各大外賣、到家平臺,為方圓10公里內的居民提供“即時零售”服務,最終小店月銷實現激增近3萬單。這是央視繼今年8月第一次報道“即時零售”現象之后,再度關注此類新業態新現象。除了央視關注之外,早在年初,《人民日報》就曾發表過《讓實體店人氣重新旺起來》文章,不用過多解釋,擁抱實體經濟,必須成為所有商家必須參與的頭等大事。從《人民日報》,到《央視財經》,再到雙11各大地方媒體爭相報道每個地方的“即時零售”新現象。社區超連鎖發現,“即時零售”正在成為全民共創的新風口。
內外資商超便利店加碼即時零售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各大商超、便利店線下客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大量的消費者雖然不能到店,但是即時性、便利性的消費需求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送達”的即時消費體驗漸漸被大家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消費者的即時消費需求也從原來的餐飲,逐步延伸至各類商品,譬如休閑零食、生活用品、護膚品、寵物糧食、酒水飲料、母嬰用品、醫療保健等等,這就讓所有商超、便利店不得不加速擁抱“即時零售”新業態。
既然加碼即時零售的行業趨勢不可逆,那么就全面躬身入局。目前包含沃爾瑪、家樂福、永輝、高鑫、華潤、物美、聯華、家家悅、步步高等全國性大型商超,以及昆侖好客、7-Eleven、羅森、美宜佳、全家、ALDI奧樂齊、快客、可的、喜士多、十足、之上、見福、便利蜂、芙蓉星選、蘇果、中百、易站、唐久、365便利店等知名連鎖便利店品牌,均在加速打造到家配送業務,通過即時零售謀求打造第二增長線。從經營現狀來看,第一批投身即時零售的商超和便利店均嘗到了甜頭。根據美團數據顯示,今年1-7月,平臺上的品牌超市便利店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去年增長了39%,即時零售,正在成為所有商超、便利店奪回疫情損失的重要舉措之一。
即時零售所顯現的剛需性,全場景消費特點,已為行業打開了一片新藍海。羅森中國事業推進總部總經理吉田涼平表示,羅森在中國的店鋪數已經突破5000家,而外賣給實體門店帶來了很大的增量,這一部分的銷售額占整體比重約為10%,在未來羅森將加強自有優勢、商品運營,投入更多品牌促銷活動實現線上銷售額的持續增長。社區超連鎖發現,自2018年以來,羅森就陸續在美團、餓了么等平臺上線,并通過APP、公眾號、小程序等建立了完善的到家服務體系。其中在美團外賣app上,目前已有超過4000家羅森便利店上線,覆蓋超過全國69座城市,1-7月訂單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3%。
與此同時,作為外資便利店代表之一,7-Eleven中國新任董事長嚴茜也曾表示,未來將在外賣等即時零售戰略上重點發力。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即時零售平臺給實體門店帶來了約10%的銷售增量,而在川渝等地區,因美團和便利店周末的促銷力度較大,線上銷售額占比更是達到15%左右。另外,社區超連鎖也發現,全國門店數超過2.8萬家的本土便利店品牌美宜佳,也已將即時零售定位為公司戰略,外賣等即時零售業務由公司整體統籌管理,目前專門負責外賣業務的團隊就超過100人。
截至2022年4月,美宜佳線上單月銷售額已超2億,月訂單峰值超390萬單。僅在美團平臺,美宜佳門店近三年的線上訂單量增速均超100%。另據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在美團和餓了么等平臺上,即時零售銷售額最多的為本土便利店美宜佳,達到14.85億元,力壓一眾外資便利店。巨潮之下,順勢而為成為行業的新共識。以連鎖超市為主業的家家悅在最新發布的半年報中披露,公司通過美團等第三方平臺及家家悅優鮮平臺,提供到家服務的門店已經達到511家,線上銷售和訂單量同比增長均超過了80%,即時零售正在成為公司重要增收業態之一。
即時消費習慣的改變不可逆轉,即時零售的風向也是大勢所趨。事實上,除了上述品牌連鎖便利店之外,近兩年來也開始涌現出了一批新型便利店,即將店開在人流量較少的寫字樓、居民樓、倉庫、創業園區、地下車庫等區域,以提供外賣服務為主的“倉店一體化”便利店。例如起家于深圳的哆鯨選,兩個月就實現了門店盈利,一年半就拓店20多家;又如創辦佳美樂購的王東,其父母在北京經營多年傳統便利店,熟悉該市場的王東于2020年開了第一家佳美樂購,現在門店已超20家。還有起步于杭州的“近距梨·超選便利”,上線第二周便已達到日均200單的業務量,成長周期非常短。
“近距梨”聯合創始人丁健告訴社區超連鎖稱,不同于臨街的便利店,近距梨以前置倉為主,通過倉店一體化降低成本增加便利。近距梨目前只服務于外賣用戶,因為是按需選品、24小時營業,滿足日常需求的同時兼顧長尾訂單,所以相對來說貨品周轉更快,坪效比更高。
社區超連鎖發現,這類新型便利店大體上以“倉店一體”模式為主,單店面積一般120至300平米,商品SKU可達到3000至5000個,遠遠超過普通的便利店貨品數,經營品類可覆蓋酒水飲料、休閑零食、日用百貨、美妝洗護、醫療保健、服飾鞋帽、手機數碼等日常生活便利類商品,并依托于美團配送、餓了么配送、蜂鳥即配、順豐同城、閃送、京東達達、UU跑腿和鄰趣等等第三方即時配送平臺,完成30分鐘-1小時即時配送服務。
即時零售或成全民創業新風口
目前,即時零售,不僅成為了各大商超、便利店提升公司營收增量的重要業態之一,也成為全民創業的新風口。自2019年疫情在全球市場蔓延以來,國內外消費市場逐漸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趨勢。相比于其他發達國家的“低欲望消費”現狀,中國依托于龐大的消費基數優勢,迸發出了完全相反的“即時消費”新趨勢。這一點恐怕是所有外資消費品企業都不曾設想過的驚喜,就包括星巴克、無印良品、迪卡儂等飲料、服裝等品牌均已基于第三方外賣平臺,提供了最快30分鐘即時配送服務。
即時消費,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復蘇提速的重要業態之一。根據羅戈研究院發布的《2022 即時零售履約配送服務白皮書》顯示,近幾年即時履約配送訂單量呈爆發式增長,2021年訂單量達到308.5億單,即時履約配送用戶數超過6億人,年復合增長率為26.22%。
預計到2022年底即時履約配送訂單量將突破400億單,用戶規模將突破7.5億人,逐步接近2021年中國網民總人數10.32億人。理論上,現有的約11億網民都存在即時消費需求,而一旦所有網民的“即時消費”需求迸發時,也將帶來萬億級消費市場。在這場觸手可及的萬億級新藍海市場爭奪中,如果說像永輝、美宜佳等老一批商超、便利店是主要參與力量的話,那么像哆鯨選、近距梨等新型便利店代表,也值得所有人關注。相比于前者,后者帶動全民創業的社會價值更顯而易見。
據丁健介紹,其實,目前整個即時零售的運營生態已非常完善,小到網店如何選品定價,訂單配送,大到倉店選址、租倉、商品采購、倉店日常運營、人員招聘管理、品牌如何差異化經營等等都已經有相應的產品或者解決方案,完全適合“夫妻店”線上化。社區超連鎖發現,目前包含美團外賣、京東超市、餓了么等電商平臺也都上線了不同的解決方案。譬如美團就面向所有商戶推出了“閃電倉”服務,合作商家只需主要負責門店選址、租倉、商品采購、倉店日常運營、人員招聘管理;美團平臺則主要負責選址選品定價建議、線上營銷運營指導、線下履約培訓,同時給予流量資源、運營指導、組貨服務、營銷資源等多項扶持舉措。雙方相輔相成,共同實現倉店的快速增長、盈利、擴張。
京東方面則基于京東到家平臺,以流量賦能、履約賦能、用戶賦能、商品賦能、營銷賦能為核心,為商戶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眼下,對于所有即時零售的大小玩家而言,完全可以基于美團閃電倉,或者京東到家平臺,為用戶提供即時到家配送服務。社區超連鎖了解到,目前加入美團閃電倉,開一家網店風險相對較低。不同于傳統便利店,必須要在人流量大、租金貴、物業費貴的黃金地段開店。前者屬于“單倉底投入”,只需要選擇一個相對來說人流量生活密集的區域建一個“倉”就行,不需要裝修、不需要門店設計、因為沒有顧客到店,更不用考慮貨品陳列動線,貨品陳列只需考慮后期方便撿貨、配件方便就行。而且因為對選址的要求比較低,供應鏈、人員成本可以服用,因此,跑通一家倉的模型完全可以快速服用。
據丁健介紹,相對于開一家臨街的便利店,開一家便利店前置倉的成本可以降低1/2。譬如在杭州開一家店,租倉一年,門店200多平米,可以支撐大約5000個SKU商品售賣,日均500單,平均客單價40元左右,每月單倉銷售額就可以做到60萬元以上,如果按照25%的毛利率計算,每月單倉凈利潤就可以做到15萬,基本上可以攤平每個月的平臺活動費用、商品采購費用、房租、員工工資和水電費等固定成本。
在丁健看來,目前在杭州開一家300平米的便利店前置倉,大約投入在50萬左右,主要成本還是商品采購。這一塊可以隨著開倉數量的遞增,然后可以通過規模化采購,向上游議價大幅降低成本,實現更大的凈利潤。社區超連鎖發現,10月底,住建部、民政部就曾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鼓勵試點社區可以基于適應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大力配套建設便利店、菜店、食堂、郵件和快件寄遞服務設施、理發店、洗衣店、藥店、維修點、家政服務網點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這也意味著完全符合《通知》條件的“即時零售”將正式迎來高光時刻。而對于大部分夫妻店,或者即時零售的創業者而言,這將恐怕是最后的電商紅利。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