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 5 年,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盈利。在今年運聯研究院發布的《2021中國零擔30強排行榜》中,中通快運以 40.5億元的收入位列全網快運第六,以652萬噸的年貨運量排名第五,基本算是擠入快運第一梯隊。
無論是中通快遞,還是中通快運,業內更傾向于給其一個“追趕者”的定位。目前從規模的角度來看,中通快運在競爭進入白熱化的快運市場拿到一張門票。如果把燈光聚焦到其增長速度上,中通快運更像一匹黑馬,是一股可以沖擊頭部格局的力量。
后發制人的中通快運,在過去的五年,做對了什么?下一個五年,又要長成什么樣子?
擠入一梯隊,成功可以復制
“2019年中通快運就開始盈利,今年我們盈利會超過 2 億元。”中通快運董事長賴建法開門見山。在普遍難盈利的快運市場,能在短時間內做到規模、利潤雙增長,算是中通快運復制成功的一種標志。
2016年8月26日,中通快運以“產品回歸”為由頭,跨界進軍快運領域。其當時的理念是,“以快遞的時效來做快運”。
結合當時的起網背景來看,在網點有產品需求、電商越賣越大、“中國制造2025” 等多重因素下,快遞對快運市場的滲透,看起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彼時,也正是快運市場模式創新的高發期,德邦、安能、百世快運、壹米滴答等快運網絡,無論是從網絡、規模、模式,還是從資金上,都正進行高強度的對抗。
要從這樣的頭部格局中撕開一道口子,中通快運要做的除了加速,還是加速。
快運領域有句話叫“無網絡,不零擔”。過去的網絡起網節奏,基本是先打華東、華南產糧區,再打全國;而中通快運從布局開始便是全國網,僅用10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全國網絡的搭建。這種創紀錄的布網速度,得益于中通過去多年沉淀的快遞網絡,起網早期,兩張網絡的加盟商重合度高達90%。
而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賴建法意識到:“快遞和快運是兩個概念,快運的服務需求要比快遞更高。快遞基本是電商件,快運則是市場、工廠件,服務對象、服務需求、服務標準都不一樣。這種情況下,以快遞的做法做快運顯然是不適用的。”
因此,中通快運成立一周年時,其就開始去“快遞化”。如今,兩張網絡的加盟商重合度已經低于20%,而這種網絡結構的優化,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中通快運保持高增速的動力。
2018年8月,短短兩年時間后,中通快運就已實現單日貨量破萬噸,進入了“萬噸俱樂部”。而在此之前,“萬噸俱樂部”的成員百世快運用了5年、安能用了4年、壹米滴答用了3年才實現。
中通快運董事長賴建法接受運聯智庫的采訪
截至今年8月,中通快運擁有服務網點16000余家,區縣覆蓋率達97%;日發貨量突破31000噸,日發件量突破119萬件;全國共開設分撥中心73個,面積超79萬平方米;擁有3400余臺干線運輸車輛,干線運輸路由1900余條,駕駛員超4800位,日運力達45000噸。
持續沖擊一梯隊,這個規模或許還不夠;但放到 5 年的維度來看,對一張新起網絡而言,這已經算是一份不錯的答卷。
不做對標,堅持做自己
一般來說,作為后入局者,對于企業的成長節奏,都會樹一個對標對象。但賴建法表示:“我們不做對標,就堅持做自己。”
以此來看,中通快運能持續保持高增速,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因為其最初的前幾年“做對了什么”——沒有做布局節奏上的對標,而是花大心思進行核心能力的平移。
尤其是在賴建法看來,快運盈利空間微弱,遠沒有快遞的規模效應大,這意味著跨界快運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比拼的是“綜合體質”。總結下來,可以將其歸納為幾個核心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利益分配機制和政策的公平性。
1)成本管控能力。成本的概念是刻在中通骨子里的,而這也是其最后進入快遞領域,卻能夠實現市場領先的核心之處。成本管控方面,中通快遞的理念也同時體現在快運的運營中。
重資產,重運營。加盟的核心就是解決轉運,轉就是場地,運就是車。而市面上這兩種核心資產最大的問題,是價格高、利用率低。因此,無論是場地方面,還是車輛方面,中通集團都是下重注,做自營。
“自建自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時間階段、不同的需求對資產進行改變。租用資產是被動接受,自營則是根據需求做合理配置。比如2015年以前,運主要是以9.6米車型為主,我們場地的道路基本是20多米;2015年以后,車型擴大,庫與庫之間的距離從原來45米擴到60米,道路是35米,土地利用率非常高效。”賴建法分析道。
2)利益分配機制。作為跨界選手,尤其是起網的初期,中通快運最開始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讓管理團隊靜下心來做事。用賴建法的話來講,就是要讓團隊“有目標,有信心”。
因此,中通快運成立的早期,管理團隊中的有能力者,都有一定的原始股權。同時,成立不到2年的時間,中通快運完成一輪由紅杉中國、鼎暉、云鋒三大投資機構與中通快遞聯投,總額超1億美金的融資。對于中通快運而言,此輪融資對于振奮全網信心的意義,要遠大于財務上的意義。
3)政策的公平性。對于不同的平臺而言,加盟商是這個平臺的玩家,玩家的首要感覺一定是平臺公不公平。所以對于平臺而言,政策一定要公開、透明。而這種公平不是“相同”,因為產品不一樣、市場環境不一樣,所以一定要按市場去定價格、定政策。
在賴建法看來:“公平是我們企業的定海神針。加盟商認為公平,他才會使勁去干;他認為不公平,就不再做業務了,而是去想怎么拿到更好的政策,會陷入內耗。”
這樣來看,這幾種核心能力構建了中通快運高增長的基本盤。如今,站在一個新5 年的開端,中通快運如何看快運這個市場?接下來是什么樣的戰略打法?
貨量是基石,核心是服務
隨著快運市場頭部集中度越來越高,玩家們也逐漸陷入價格戰內卷。對于中通快運而言,這種價格戰與高增速之間的平衡如何拿捏?
賴建法的回應是:“對于快運企業而言,未來不僅看貨量的增長,更多的是看利潤、看服務。不管別人打不打價格戰,我肯定不參與,就堅持做好自己。”
從中通快運的“新五年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方向:
1)投基建。物流是重資產行業,資本不是用來打價格戰的,而是要用來投基礎設施。而對基建的投資力度有一個前提,即成本管控能力。中通快運內部正在推進業、財、信(業務、財務、信息化)融合,量本利要做到日清月結,今天就要知道明天的成本。這樣企業資產的管理運營效率才會更高,同時總部快運靈活調整政策,不至于被動接受價格戰。
2)提效率。自動化設備一定會在快運領域落地,但它不能解決100%的問題。據運聯智庫了解,目前,中通快運貨物結構中,票均重量100kg左右,其中有20%左右為電商件。這種情況下,自動化設備會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
中通快運相關負責人舉例道:“過去一輛17.5米的車,卸車要3個多小時,關鍵是卸完后分揀還要1-2小時。而通過自動化技術,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完成卸車、分揀,效率改善明顯。”
預計,到明年,中通快運一半以上的分撥中心會配置自動化設備。
3)做產品。前幾年,頭部快運企業的增速都到了瓶頸,大家開始將產品向左右兩端的公斤段滲透,謀求貨量增速和配置空間。而在中通快運看來,貨量增速放緩是對的,接下來企業應該集中更多精力把服務做深、做透。
基于此,中通快運今年推出了航空時效件、承諾服務的“放心寄”。而這種產品分層,賴建法認為至少要有三個條件:貨量底盤、運營能力、服務質量的保障。
相對而言,前兩大問題容易解決。貨量規模到5萬噸/天的時候,線路基本可以點對點直發,網絡的底盤就會變得足夠扎實。對于加盟制網絡而言,服務質量的問題是要直接面對的,客戶的體驗不好,其實是對加盟網點的不滿。因此中通快運認為,加盟制網絡做產品,要從加盟網點負責轉變為總部負責。
“客戶離開你一定是因為服務,而不是價格。物流服務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誰的耐力強,我們寧可貨量少一點,服務一定要上去。”賴建法說道。
總體來看,過去5年,中通快運在基礎設施、貨量規模、運營能力等方面打造了一張底盤,接下來其將如何沖擊頭部格局?我們拭目以待。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