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場地、人工、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漲;一邊是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下行的宏觀經濟形勢,讓工商企業即使在炙烤模式下,仍覺得背后發涼!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雖然高于50%,但新訂單、出口訂單指數下降,預示市場需求有所減弱。
供給側改革怎么走?中國企業如何提升供應鏈內力,加快國際化進程?聽聽行業資深專家,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CSCMP)中國首席代表王國文的高招?
“新常態”下,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下簡稱供給側改革),把其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化解過剩產能、實現穩步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王國文看來,物流業在供給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調結構、補短板”的過程中大有可為。物流即是要補的短板,又是去庫存、降成本低重要手段。這既給物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有給物流能力的提升、特別是物流向供應鏈管理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巨大的挑戰。
從物流供給能力入手的,增加有效供給,是從源頭上改善供給結構、提升整體供給效率、解決好供給和需求錯位問題的關鍵所在。
供給側改革——優化供應鏈管理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去產能、去庫存。這將為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說得詳細一點兒,王國文對第一物流全媒體·現代物流報(微信:cn156news)記者表示,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供給側改革是如何“造福”物流行業的。
(1)物流地位進一步提升。物流供給能力的改革,將物流能力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手段。
(2)優化供應鏈管理水平。物流管理在去庫存中發揮關鍵的作用。從制造業的先進周期來看,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現金循環周期與跨國企業同行相比,差距還相對較大,資金利潤率低,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庫存周期長,訂單處理、交付的周期也比較長。
從物流環節入手,提升企業自身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水平,能有效加快現金循環周期,建立不可模仿的競爭優勢。
(3)進一步優化物流資源。物流供給側的改革,就是要建立跨企業的分享型物流體系,通過整合物流資源與服務能力,讓碎片化的物流服務整合起來,形成跨企業的共同配送模式。
這涉及到技術層面、信息層面的整合和共享,也涉及到商業利益的分配機制。共同配送體系的基礎是物流走向第三方化,這就要加大物流外包的力度,使物流服務資源進一步整合集中,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共同配送體系的形成,最終要以城市為單元,建立跨企業、跨行業的分享型共同配送體系。
(4)加快綠色物流的發展。物流供給側的改革,還涉及到低碳、綠色物流體系的建設問題。隨著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化石能源將逐步退出人類文明的歷史,新能源將在交通運輸領域實現全完替代化石能源。
從物流供給側加快綠色變革,建立低碳、綠色物流體系,也是物流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建立無縫連接的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就是其中的重點之一。
他山之石——美企供應鏈高在哪?
說到供應鏈管理,就不得不提美國跨國企業通過高效的供應鏈管理,成就了全球領先的地位。那美企的高明之處何在?
作為這一領域的資深人士,王國文認為,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這使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能力成為保證全球競爭的核心要素。而供應鏈管理能力是企業不可模仿的核心競爭優勢。
這在金融危機以后表現得尤為明顯,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相當多的運輸型企業被迫退出市場;而擁有強大的、靈活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的企業,成為走出危機的引領者。
王國文指出,這是因為,生產的全球化和消費的全球化,使供應鏈的距離越來越長,供應鏈的成本和時間效率、供應鏈的安全性、可靠性成為企業重要的成功因素。這正是有的企業迅速走出金融危機“陰云”的主要原因。
以服裝企業ZARA為例,快速、靈活、可靠的全球物流體系,縮短了產品生產和配送的周期,使企業縮短了現金周期,成為時裝行業的引領者。
王國文分析說,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是ZARA在產品開發與預測方面具有強大的靈活性,使時裝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變化,使原材料和庫存最小化,也是供應鏈強大內力的體現。
這是美國跨國企業通過供應鏈保障發展領先地位的經典案例。
正視問題——我們的供應鏈差在哪?
與ZARA這樣的、在全球市場拼殺多年的美國跨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短板和不足主要在哪?
王國文認為,從供應鏈基本流程考慮,計劃、采購、制造、交付、回收和執行這六個主要環節,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的差距主要在供應鏈計劃環節。其中,需求預測能力、供給和需求的協同能力、庫存管理能力是三個主要方面;以及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和能力建設。
(1)需求預測能力:在物流與供應鏈越來越重視前端的趨勢下,跨國企業廣泛地采用網絡規劃設計軟件、大數據分析預測、全過程庫存優化管理等技術,在供應鏈全過程實現模擬仿真設計,提高力預測準確性,實現了全過程最優規劃。
(2)供給和需求協同:這一環節主要將訂單拉動作為整條供應鏈的動力,均勻分配到所有環節,實現了約束理論下的效率最大化。
(3)管理庫存能力:庫存的集中管理、提高庫存流轉效率、將庫存管理系統(WMS)與生產與運營計劃(S&OP)、與訂單管理系統、產品交付系統有效連接,特別是在電子商務交付的情況下,將庫存管理與線上訂單和快遞交付系統的有效連接,成為加快現金周期的關鍵。
(4)供應鏈管理能力: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外包的比例在10年以前就已經達到80%左右。
反觀中國,特別是最近幾年,各類生產制造企業、商業企業、電子商務企業,均投入巨資自建物流體系,這使得整個物流行業難以提升整體物流效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綜合物流成本占GDP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物流產業的集中度低、共享程度低,使中國難以出現在國際上有競爭能力的物流巨頭。
可以攻玉——哪些經驗可借鑒?
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中國企業,不斷推進其全球化進程。美國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在連續對美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行業的跟蹤研究的過程中,王國文認為,即使考慮到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誠信體系等諸多因素,美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行業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王國文告訴第一物流全媒體·現代物流報(微信:cn156news)記者,現在美國物流業做的事情,就是未來中國10年到15年要做的事情。
(1)“互聯網+物流”:2000年王國文參加美國物流協會年會的時候,當時的主題是“重新定義物流。COM”,討論的核心就是電子商務對物流的革命性影響,物流的所有活動都上網了,電子商務改變了物流運行的方式,而物流也成為電子商業的支撐。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互聯網+物流”。
(2)兩業聯動:2001年的主題是“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這個主題強調的是物流公司與物流公司之間、特別是物流企業與生產企業之間建立起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
彼時,美國物流業與生產制造業的長期合同關系都在5年以上,涉及到資產、人員、網絡的完整的外包管理,在中國叫“兩業聯動”。當時,美國制造業物流外包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0%。盡管國家的政策、規劃多次強調制造業的物流外包問題,目前從中國物流成本(總需求)與物流業增加值(總收入)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中國物流外包的比例還僅在50%左右。
(3)RFID:2004年美國物流協會的主題是“遠見、速度、價值”,強調了物流界的眼光和視野的問題,更強調了時間在價值創造中的關鍵因素,其中的熱點,就是美國國防部和沃爾瑪所講的RFID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那個時候,王國文曾經說過,RFID“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4)供應鏈管理:到2005年,美國物流協會(CLM)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CSCMP)。協會的更名標志著產業的第二次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第一次是從配送到物流,第二次更名,則標志著全球物流進入到供應鏈時代。供應鏈概念開始廣泛引入中國。最近這幾年,CSCMP年關注較多的是綠色、低碳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
(5)加強基礎研究:縱觀美國物流行業過去十幾年的發展,王國文認為,最值得中國企業關注的是其務實精神。每年的年會之所以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會議,是大會一直在關注行業的變革,關注最新的工具和方法論,將最新的理論和技術的創新在會員中分享。
隨著知識外溢的效應,王國文表示,中國物流業在不斷縮小與美國之前的差距,特別是在電子商務物流、大數據和智能應用領域。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對底層技術的開發和把握。在底層技術、基礎研究領域,仍然還有較大的距離。
題外之話
2016年CSCMP中國大會與往年有何不同
將于今年9月在四川成都召開的CSCMP中國大會已經是第七屆。
(1)觀點:據王國文透露,舉辦CSCMP中國大會的初衷,就是讓國內物流業不出國門就可以聆聽全球供應鏈思想領袖的聲音,把握物流與供應鏈的最新動態,直接獲得所需要的工具和方法論。
(2)亮點:第七屆CSCMP中國大會,除了秉承CSCMP一貫的價值-“做最干凈的會”之外,新的亮點集中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對物流與供應鏈的影響和沖擊;集在綠色、低碳物流的發展;集中在分享物流和共同配送體系的形成機理,也有傳統物流的“互聯網+”的轉型升級的探討以及供應鏈金融的主題。
(3)焦點:王國文向第一物流全媒體·現代物流報(微信:cn156news)記者強調,本屆大會還從宏觀上響應了“一帶一路”的倡議,用相當的時段,探討跨過企業、本土企業在“一帶一路”的商業機會。這些案例,都是由親身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企業家講訴。
會議選址有深意
記者注意到,第七屆CSCMP中國大會會場選址在西部城市成都,這有怎樣的深意?
王國文告訴記者,選擇在成都召開本屆年會的確有著特殊的考量: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成都作為西部經濟中心城市是連接“一帶一路”的物流樞紐城市。如果從區域供應鏈、全球供應鏈的角度看,程度可以作為一個理想的供應鏈核心節點。
(2)較好的產業基礎:成都自身制造業基礎好、物流需求基礎好、物流產業發展潛力空間大,這是處于行業自身特點的考量。
當然這一切都是了契合提高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能力這一核心。
(3)供應鏈能力是核心:王國文認為,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能力是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在調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過程中,提升企業和社會的物流與供應鏈內力,是降低交易成本、加快現金循環周期、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一帶一路”戰略縱深推進之年。發揮物流與供應鏈能力,促進產業和服務能力聚集,是內陸區域發展、連通“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
(4)把握趨勢者占先機:伴隨著電子商務、移動通訊、大數據、物聯網、新能源經濟等迅猛發展的浪潮,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將成為最大的服務業,成為下一個最大的“風口”。如果說“互聯網+” 將重塑商業模式,“供應鏈+”將是決定所有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而低碳物流、綠色供應鏈將“嵌入”所有領域。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