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虎門銷煙,今有雙匯銷肉。自從“瘦肉精”事件被央視“3·15”晚會曝光以來,被逐步揭開的生豬養殖業充滿化學妙想的“潛規則”,再度引起了全社會的深切擔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痛斥“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指出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如今,從不敢買國產奶粉,不敢進小餐館,不敢吃速凍饅頭,到“讓百姓吃上放心肉”成為一個笑話,我們還能對什么放心?
事實上,不是沒有辦法來保障我們的食品、農產品的安全,最起碼,技術的手段是有的,目前最有效的就是RFID食品溯源。4月20日,農業部等九部委宣布聯合開展的“瘦肉精”專項整治行動中,強調對“瘦肉精”源頭、養殖、收購販運、屠宰、加工、流通餐飲、進出口7個環節進行全程監管,而這正是RFID的強項。德國著名的奶粉生產商貝希特嘎德訥營養食品廠生產的奶粉60年來沒發生過安全問題,這有賴于其所有嬰幼兒配方奶粉均采用電子標簽芯片全程管理。中國香港建立的“基于RFID的深港一體化食品安全供應鏈公共信息平臺”的科研項目已成功應用到部分供港活畜禽的檢驗檢疫監管中,香港市民將可以通過電子標簽即時追溯供港蔬菜、活豬等鮮活產品的源頭,吃到放心的蔬菜和豬肉。
這么好的食品安全保障手段,為什么我們還享受不到呢?借著物聯網的東風,RFID 技術已經成熟,成為食品質量安全控制的利器,并在生豬生產、物流配送等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可我們站在超市貨架前,卻依然很難選購到帶有 RFID、可追溯的食品。為什么RFID上架難?關鍵就在兩個字:成本。食品都用上 RFID,當然很好,可是一把蔥也裝一個RFID ,成本太高了,消費者不會買單,所以很難推廣到終端消費環節。在生豬養殖業同樣如此,以萬頭豬場為例,構建一套溯源系統至少要投資30萬元。在食品行業看來,如果溯源不能成為全行業的共同行為,出于成本投資的考慮,很多廠商不會投資這筆資金,很多小散戶更是無能力投資,那么RFID溯源、全程監管的構想也就無從談起。
“瘦肉精”曝光了,有關政策出臺了,各種力量調動起來,開始正視這個問題,為什么不能有一點先見之明,把RFID這樣的好技術大規模應用起來?難道非要等到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全社會的“劇痛”,成為各食品行業的“毒瘤”,成百上千家企業倒閉,我們才開始“知痛而后勇”嗎?說成本問題是制約RFID食品溯源推廣的瓶頸,那么顯而易見的,在全社會、全行業推廣RFID食品溯源,政府早就應發揮應有的作用,予以適當的扶持和補貼,推動RFID成本在短期內降下來,進入市場可以自發運作的階段。從這個角度進一步看,對于更多先進、實用的信息技術的推廣過程,我們不希望再有類似RFID般無奈的痛苦代價了。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