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行業的中間力量正在努力尋找崛起的突破口。這一點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建材機械及礦山機械展覽與技術交流會(即“BICES2011”)上尤為醒目。在為期四天的展會上,一些身在“第二集團(徐工、中聯、三一因其銷售規模巨大而普遍被稱為第一集團)”的中間力量甚至是所謂“草根”,給這一年富久遠的盛會帶來別樣新意。
布局進行時
由于“多元化發展、整體解決方案”等思路的盛行,稍有實力的老牌工程機械企業均已不甘寂寞,搖起“全品種、全系列”的大旗,這一趨勢在本屆BICES顯得尤為突出。而眼下堅定執行這一戰略的企業,大多都是所謂的中間力量。
近兩年“東進北上”屢屢摧城拔寨的柳工正是這樣的代表。從其展臺觀之,雖然王牌產品裝載機依然占據中心展位,但圍繞周邊的挖掘機、起重機、混凝土機械及各類小型機械已有將裝載機淹沒之勢。尤其是一臺載重量達到190噸的礦用自卸車的亮相,更是搶盡風頭,引來眾人圍觀。
同時,礦用車不知何時起成為眾多工程機械企業競相追逐的熱門產品。此次展會上,包括徐工、三一、柳工、廈工、山推、奇瑞重工等諸多企業都相繼展出了自己的礦用卡車,雖為“新兵”,卻都誓言今后要在這一領域大展拳腳。
與柳工同為裝載機行業“老兵”的廈工,也已置身挖掘機、混凝土、樁工機械等多個領域,擁有南北兩大制造基地。而在企業“十二五”規劃中,挖掘機所占比重將大大提升并逐漸成為最重要的核心產品。
而以小型挖掘機起步的山河智能幾年間也變化迥然,如今在展臺上唱主角的已經換成了全系列挖掘機和樁工機械,甚至是剛剛推出的路面機械以及涉足已久的通用航空裝備,品種之多、類別之繁,不禁讓人刮目相看。多年以推土機為主導的山推,首次展出了由武漢制造基地產出的樁工及混凝土機械,并邀請韓國設計師量身打造了新的斑點涂裝,時尚味十足,令人眼前一亮。從其良苦用心不難看出,山推未來的規劃中,推土機之外的產品將日漸增多且占據重要一席。
此次BICES上,諸如此類以多元化、全系列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的企業層出不窮,并顯出追逐競速之勢。而有意思的是,這也讓一些剛剛接觸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參觀者多少有些摸不著頭腦、找不到重點,更難以從其產品了解某個企業的歷史淵源及出處,亦生出不少“笑話”。
而在這種似乎已成共識的戰略之下,各個企業身在其中,感受境遇卻也不同。可以看到,這一趨勢的催生,不僅有企業自身壯大發展的要求,同時也不免懷揣地方政府給予的種種“關切”而生出的難言之隱。一些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企業雖在擴張過程中獲益良多,但也仿佛失去了些許選擇的自由;而另一些與地方政府關聯較少的企業雖然難有頻頻攻城略地之舉,卻反而落得自在,顯得身輕如燕。但事實上,作為旁觀者,這也無需去評價,因為表象之下的苦樂究竟幾何,外人難知。尤其是這些期待成長的中間力量,這或許是一條不可繞過的必由之路。
當然,一邊是老牌企業向新領域的不斷擴張,另一邊則是新品牌向老戰場發起的挑戰。
成立僅年余的奇瑞重工,在很多人眼中尚屬陌生,甚至僅有其在農機市場的零星耳聞。但本次展會,奇瑞重工挾全系列挖掘機、叉車、礦用車的浩大登場意味著,其已經一頭扎進傳統的工程機械領域,并力圖在這片老戰場上拼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剛剛掛牌的國機重工,由躋身世界500強的央企國機集團組建而成,其整合內部散落的工程機械板塊雖已歷經兩年有余,但此次方才揭開神秘面紗,以“國機重工”統一形象整體出現,令人眼前一亮。而這個以“國”字開頭的新品牌,無疑將具有巨大的先天優勢。
而同樣頭頂央企(中國恒天集團,從事紡織業)光環的恒天九五重工有限公司(原湖南長天九五機械有限公司)在本次展會的首度亮相也讓眾人為之精神一振。身在強者林立的湖南長沙,而能跨越行業投身工程機械不禁讓人贊嘆其魄力。
這些新品牌的出現,似乎印證了蘇子孟的“朝陽說”(展會前,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曾對媒體表示,長遠來看,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目前仍處“朝陽”),也用事實證明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仍有活力。同時,我們也樂見這種行業中新與舊的碰撞,甚至是撞擊之后企業顯現的沉浮。因為新陳代謝之后,方有成長。
謀篇國際化
國際化在中國工程機械業內雖已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對于尚未全面完成海外布局的巨頭,以及還未真正跨出這一步的大批中間力量而言,仍是看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僅有“第一集團”熱衷于國際化建設不同,此次展會反映出,以柳工、廈工、山推等為代表的大批中間力量也對此產生濃厚興趣以及迫切的欲望,并開始了初步嘗試與布局,比如品牌形象的包裝。
漫步展會現場,無論是多么中國的企業都有一個亮麗的英文標識,甚至有些機器身上找不到一處漢字符號。曾經數個以楷書撰寫的品牌字符也早已換成了一水的洋文,令不少參觀者有種身處國外的錯覺。更有甚者不避“山寨”之嫌,幾家來自山東的小型挖掘機企業玩起了文字游戲,展會中曾出現多個與沃爾沃相近的品牌標識,頓時讓人摸不著頭腦。
而且記者發現,本屆展會上眾多欲進軍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均在展臺設立了專門的外商咨詢處,英文版的資料一應俱全,甚至有各種翻譯陪同參觀的服務。
同時,跟隨卡特彼勒和小松的步伐,三一、柳工、廈工等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也已從幾年前開始,將自己的品牌商店開在了各大展會的現場,銷售產品模型和印有企業標志的衣帽鞋襪,且價格不菲。
總之,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至少看上去都很國際。而對比之下,國際巨頭們卻又很中國。
卡特彼勒最以為甚。作為全球工程機械的領導者,卡特彼勒已經連續缺席中國本土的行業展會達三年之久,而此次在北京的亮相著實驚艷。
竹柏石獅、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朱墻琉璃……雖然矮矮的展臺建筑很容易便被淹沒在機械叢林當中,但偶爾從人群的夾縫中露出的一抹朱紅,還是讓人生出幾許難以抗拒的興致,欲走近一看。而行走其間,多處以宋體漢字書寫的“卡特彼勒”品牌標識,更是令人感慨良多。
其實,這種巨大的反差無需過多解釋,它集中反映了中國企業與國際品牌當下各自的不同訴求和心態:一方急切地想擁抱世界,一方欲圖分羹中國市場。方向不同,腳步自然相異。
而展會中所能觸及的僅是國際化戰略給企業形象帶來的外在改變,事實上,尤其是一只腳已經跨出國門的諸多中間力量,其對于海外市場均已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布局。或是培養代理商、或是收購兼并海外建廠,甚至是內部人才的國際化。同時,“第一集團”幾年前的“試水”也對中間力量們做出決策和選擇提供了參照及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堅定了其大步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念。
縱觀本次展會,所謂的中間力量已經展現出些許整合行業、結構布局的能力,并產生了強烈的“走出去”欲望和信心,這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整體實力上升的鑒證。而且,也許只有中間力量的崛起方能稱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真正崛起。
然而,機遇之下亦有挑戰。這是“第一集團”數年前就已捷足先登的路徑,其布局產品—整合行業—收購兼并—海外建廠,規模已具,而中間力量們與之差距猶存。正視現狀,選擇性地出擊顯得尤為關鍵。況且,中國不可能同時擁有數個卡特彼勒,但中國可以同時擁有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爾……也就是說,誰都可以有夢,但中間力量更應夢得腳踏實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