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雙日株式會社食料原料部部長小松先生詳細講述了我國大豆出口日本所走過的歷程,分析了影響中國大豆出口日本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國大豆應該如何提高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等。
日本大豆年進口需求量約為500萬噸,日本本國年產大豆只有20萬~25萬噸左右,其余的從北美、南美等國進口。日本進口中國大豆,從1985年的約30萬噸(1986年為最高,曾達到32萬噸),到1990年以后就急劇減少,1995年達到15萬噸以后一直在13萬~15萬噸徘徊。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中國從1990年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大豆市場也導入了市場經濟,出口價格上漲;1991~1992年,中國大豆停止了出口,使穩定的供貨商信譽降低;北美大豆逐步進行品種改良,原來愿意使用中國大豆的客戶,不再單一使用中國大豆。
研究需求——進入市場前的必修課
日本大豆年需求量約500萬噸,其中400萬噸用于榨油,剩余約100萬噸為食用。日本食用大豆主要用于日本醬、豆腐、納豆、煮豆、醬油等傳統加工食品的原料。
在日本,中國大豆不被用作榨油。中國大豆同北美大豆、南美大豆比較,價格高、油分低、蛋白低,不適合榨油使用。日本市場對中國大豆的需求全部為食品用。在日本食用大豆中,用于豆腐的用量是最多的,約占總數量的一半。但據介紹,日本豆腐廠家原來就不怎么使用中國大豆。在1990年以前,中國大豆的價格比現在低很多,那時曾用過很少的量。這是由于中國大豆蛋白低,豆腐凝固困難,而且中國大豆皮厚,浸泡時間長。在日本人眼中,豆腐是白色的,而用中國大豆加工的豆腐偏黃色,這也是他們不愿使用中國大豆的原因之一。
同北美大豆相比中國大豆蛋白低,油分低,但相對來講糖分較高。所以在不怎么重視蛋白、油分而比較重視體現大豆的原味的日本醬和納豆中比較多地使用中國大豆。特別是在1990年以前,中國大豆是日本醬和納豆的主要原料。1990年以后用于做日本醬、納豆的中國大豆原料急劇下降,主要是中國大豆對日出口數量急劇減少。在日本,日本醬的生產量這些年并沒有怎么減少,納豆的生產量這些年還有所增加,但是使用的原料卻從中國產轉到了北美產、日本產。
近20年來,北美針對日本食品大豆市場,對產品做了大量的優秀品種改良,開發了很多適合制造日本醬、納豆的新品種大豆,在質價比方面已超過中國,加拿大產的大豆就奪去了原來用中國大豆的日本醬市場。制作納豆主要是使用小粒大豆,而中國與北美相比,在小粒大豆品種改良速度和數量方面明顯處于弱勢。
食品安全體系——如何讓顧客放心
對大豆來講,食品安全就是指轉基因和殘留農藥問題。現在日本食品大豆市場是不使用轉基因大豆的。從北美進口的非轉基因大豆,不敢保證其不含有轉基因大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沒有生產轉基因大豆,在日本市場上銷售應該處于有利地位。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現在日本不僅要求是否混有轉基因,而且重視整個追蹤體系,即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誰收獲的,到出口為止國內的運輸是什么時間、從哪兒運到哪兒、在港口是什么時間到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保管,像這樣的大豆履歷證明是非常被重視的。北美產的大豆,從收獲后到大豆的流通是比較簡單的,像這種追蹤體系也很容易建立。
而中國流通非常復雜,證明也很困難。還有殘留農藥也是很大的問題。一般來講,中國大豆在栽種時所使用的農藥要比北美少,但從追蹤體系觀點來看,如果能夠做到客觀說明,就可以使消費者放心,但遺憾的是中國農藥使用情況不透明。
在北美,大豆生產者記錄農藥使用情況,農藥生產廠家也知道農藥的成分。對于日本加工企業及一般消費者來講,就造成了北美大豆要比中國大豆在安全性方面要好的印象。
中國出口大豆中常混有紅小豆、蕓豆,紅小豆和蕓豆沒有毒,在大豆中混入數粒也應該沒有問題,但廠家及消費者就接受不了,會被認為是雜質。在追蹤體系中,會被認為沒有進行嚴格的生產管理。
大豆主要產地北美、南美,其價格都和芝加哥期貨連動,生產者或進口商社及廠家,想買的時候根據芝加哥期貨的連動隨時可以定價。這對于生產者、購買者雙方都是有利的方法。
在中國,只對特殊的大豆在播種前可以簽訂合同進行合同栽培,提前可以定價。原因是大豆不收割,農民不知道賣多少錢,這使日本商社及廠家想買時卻無法定價。這樣客戶不能等著買中國的大豆,自然就去買北美的大豆了。
日本大豆市場是花高價購買食用大豆的,需要的是附加值高、品質好的大豆。中國大豆作為食品大豆仍然很有價值,但必須解決上述問題。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