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電商的高退貨率,不是雙11才有,只是雙11讓退貨產生的問題突現出來而已,平臺推出“七天無理由退貨”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消費者,也有利于商家增加銷售額,然而在落地之后的長時間的實踐中,出現了不應有的退貨潮,甚至是惡意退貨,使商家受損,物流承壓,平臺無奈,如何規范退貨,使其走上各方都贏的發展道路呢?
一、誠信為根本
有一個數據,是各大電商平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那就是高退貨率。近幾年,電商退貨率極速猛增,從2021年到2024年,僅品牌店鋪的退貨率就從24%漲35%,一般商品的退貨率更是一度高達50%。
本來成熟、便捷的退貨機制是推動電商市場的因素之一,然而,退貨率的快速升高,已成突出問題,造成不少網店網紅倒在雙11前,更有被逼到生死線邊緣的大量商家。當然,商家日子不好過,不全是退貨的問題,但持續攀升的退貨率,往往會成為壓死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服飾類產品退貨率相對較高,平均達40%以上,女裝是退貨的重災區,女裝直播的退貨率更是高達80%。退貨率迅速攀升,不得不說是商家們的致命傷,有消息稱,2024年以來,已有不下40家知名女裝網店宣布閉店。
自媒體報道,一個年銷2000萬店鋪雙十一前黯然關店,當時,已負債近200萬,電商江湖風云變幻,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平臺促銷活動和廣告費用層出不窮,都是它舉步維艱原因,但退貨率的瘋狂上揚,成了壓倒它的關鍵因素。
高企的退貨率,構成商家的致命傷,如今大量的清倉關店行為,折射出行業整體上的多重困境。說實話,退貨率的走高,在商家與消費者兩方面都有誠信缺失的問題,有時是客觀所迫,有時是主觀為之。
退貨率的不斷攀升,與部分商家的不誠信脫不了干系,也就是說與商品本身的問題有關。早在2015年的時候,退貨是因為假貨,據說,當時淘寶的假貨率達到了63%,今天平臺上假貨不多了,但量質量問題、圖片與描述不符、承諾過度等問題卻是存在的。
商家想獲得流量,就要把圖片做得很精美,有女裝商家坦承,圖片里,衣服的顏色、模特的身形都是可以PS處理的,抖音的濾鏡問題更夸張,加上直播間美顏、虛化,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也被展示得光彩照人,這幾乎成為一種風氣,如此以來,消費者收到貨后心理落差太大,與實物“判若兩物”,所以會選擇退貨。
還有一些直播間的主播們為了自己的業績,夸大產品功能,過度承諾,售賣往往夸張變形,消費者很容易被蒙蔽,沖動消費,肯定會造成大量退貨,所以說,直播的退貨更嚴重,令商家生畏,甚至飆到了80%。
就是買家秀和賣家秀,有時與收到的貨物差距太大。一些不誠信的商家也可能利用這個機會設置陷阱,損害消費者權益,不久前,央視便曝光了“買家秀”的騙局,揭露了一些無良商家的套路。
當然,還有部分商家在活動期間為沖銷量、沖爆款而刷單,獲得流量和虛假訂單,也是退貨率升高的原因。
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有誠信問題需要規范。隨著電商平臺退換貨政策的寬松,退貨的門檻大大降低,特別是運費險的普及,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時更加沖動,退貨時更加隨意。
有些消費者是不得不退貨,比如尺碼不對、發貨發錯、價差問題等,不同材質的衣服彈性大小不同,就導致尺碼推薦非常難標準,很多顧客網購衣服時,只參考自己平時的碼數,比如按照胸圍、腰圍買,就很難買到合身的。
有些消費者的確是“有理由”退貨,比如質量問題、虛假宣傳,最典型的還有,被完美的精修圖和直播濾鏡“騙”了,接受不了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差距;當然也有部分退貨,是自己的原因:受折扣吸引沖動消費,之后后悔了而退貨,或是湊單購物,收到后再把不需要的商品退掉,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電商和直播平臺,最到位的一條服務,莫過于“7天無理由退貨”了,設立這一政策初衷,本是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卻被部分人鉆了空子。部分消費者有貪小便宜的心理,也有從眾心理,一旦看到有人成功利用政策漏洞進行退款,并沒有受到懲戒,便會心安理得地跟風效仿,久而久之,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平臺管理機制不健全容易給不法之人提供可乘之機,當“僅退款”政策推行時,很快就出現了部分消費者的惡意退款行為,滋生了大量的薅羊毛黨。運費險推出,改善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成為電商平臺和商家吸引消費者的賣點,卻也是產生羊毛黨的土壤,甚至出現了靠退換貨賺取運費差價的“職業能手”。
方法是與快遞驛站勾結,購買商品后故意退貨,賺取運費險差價。一個寄件成本僅2-3元,而運費險賠付最少8-10元,若一天操作10多單,收益相當可觀,并且網絡上還有這種“教材”售賣。
這種專門利用運費險漏洞牟利的群體,已經發展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據說,一個以“全民僅退款”為賣點的電商平臺“京淘淘”,在半年多時間里,被羊毛黨套路,損失高達1.8億元。
一些商家表示,由于“僅退款”政策的實施,他們在發貨過程中遭遇了惡意退款的情況,導致損失慘重,有時,發出去的產品是正品,退回來的卻是假貨……個別消費者故意把東西搞壞,要求只退款不退貨,甚至要挾商家,要贈品、要紅包。
更深的思考是,退貨率持續走高,表面上看是平臺在搶業務、部分消費者在“薅羊毛”,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數字技術、數字倫理法規和網絡素養等發展不同步導致的。
對于不誠信的行為,如何防止?從平臺角度來說,要有一個強大的數據庫、形成相匹配的管理體系來評估、控制風險。有人推薦通過誠信信用管理機制去評估消費者退貨的權限,以數據庫為基礎評估消費者的退款權限和退款次數,用信用分數來判定消費者的誠信行為,不失為解決之道。
二、理解很重要
雙十一落幕,退貨潮如期而至。毫無疑問,退貨越來越方便,本是個多贏的局面:商家提高銷售額,平臺取得業績,消費者得到合適的物品,對社會來說,物盡其用,減少了浪費,但由于各方的相互理解出現偏差,未形成和諧的氛圍,成為電商平臺的突出問題。
高退貨率背后的電商之困,折射出依靠平臺為支撐的數字經濟模式的困境。從理論角度說,就是當大家發現了數字經濟的玩法規則,各方的求利行為沒有得到相應的有力約束,數字經濟便出現了失序問題。
對商家而言,高企的退貨率不僅會直接催生高昂的物流成本,還會導致商家二次銷售成本大幅上升,并出現巨大的殘次品損耗,統計退貨數據、整理退貨原因,都費工費時,更為重要的是,退款率越高,店鋪在平臺上排名越靠后,對商家的聲譽也有極大的影響。
在跨境電商市場中,由于貨物不允許二次銷售,且海關也不允許已經脫離監管的退貨二次進入保稅區,因此無論退貨商品是否完好,都需要被進入特定倉庫進行廢棄處理,當然,跨境電商市場的退貨率也許是物流的不便,相對較低。
單價低的商品退貨,商家都直接送給消費者了,因為來回的運費甚至比貨還貴,不能又賠貨又賠運費。電商平臺的退貨問題,在消費端是權益的保障,在商家端是不得不承擔的成本。不排除有的商家是為了拿融資做數據、燒GMV,不計成本找大主播帶貨,同時承受著更高的退貨率。
在消費需求減弱的大背景下,現在到了各方需要思考如何解決居高不下的退貨率問題的時候。平臺不但要教育市場,也有教育消費者與商家的責任,適當的時候可以懲戒。
不可否認,阿里、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被拼多多的趕超勢頭所逼迫,主動向買家側靠攏,甚至祭出了“僅退款”大殺器,有記錄說,從那時起,不少淘寶賣家的退貨率越來越高,動輒翻倍。
平臺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利益,推出了“七天無理由退貨”政策,很多平臺都要求商家提供這個服務,而商家為了提高轉化,也會贈送運費險。從電商宏觀發展來看,行業越來越卷,平臺與商家基于消費者的服務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也間接培養了消費者更強勢的購物心態。
作為消費者,我們需要感謝平臺對我們的惠顧,給老百姓一個更實惠的購物天堂,理解平臺退貨政策體現了電商平臺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更需要理解商家的不易,無理由退貨會為商家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因此,要良心消費,購買決策的謹慎,而不要隨意。
直播形式具有互動性和娛樂性,容易受到主播的話語和氛圍的影響,導致沖動購買,這點要注意。消費者要考慮商家經營的不易,不要沖動消費,平臺,特別是直播,也不要鼓動消費者沖動消費。
衣服需要試穿,有些消費者借助便捷的退貨,將線上購衣,當成了線上試衣間,本來只買一件,卻訂購多件,最后不合適的一次性退掉,反正也不用自己承擔運費,這是不妥,方便了自己,卻坑苦了商家。專家指出,“7天無理由退貨”情境下無故退還已使用商品,屬于自私行為。
有些消費者的確是被“7天無理由退貨”、和退貨運費險“慣壞”了,一件衣服穿了四個月還來退貨,但商家面對再極端的退貨申請都得同意,否則等待他的可能是差評、投訴甚至是閉店。
按“7天無理由退貨”的設計,消費者收到貨后,只要不滿意很容易就退了,這似乎是平臺賦予消費者的權利,然而在行使權利的時候,是不是還有一個道德規范需要考慮,有些事情,從規則上沒問題,從公德角度卻是欠缺。退貨理由應正當,不能強詞奪理,更不得千奇百怪,
毫無疑問,退貨政策是有風險和成本,特別是寬松的退貨政策,成本更高,要考慮由誰負擔,能否負擔得起。消費者是否應站在商家的角度想一想,其實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長久的高退貨率,不讓商家有利,這種模式就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最后受損失的還是消費者。
商家也可以主動出擊,把退貨變成復購;了解退款的原因,能解決的,就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消費者解決,最大程度地消掉他們退貨的想法,也可以通過經濟手段鼓勵消費者保留商品。對于那些下單頻率高、購買的產品價值也高、僅對所購商品略有不滿的消費者,適當給予一些福利或折扣,是可以降低退貨率。
據說,“僅退款”政策并非國內電商首創,國外的倉儲式超市已經實行了類似的政策,然而其實行的是會員制,消費者需要支付一定的會員費用才能享受優惠和服務,能夠通過會員費用來支撐其慷慨的退貨政策,并保證自身的盈利。
國內電商平臺的退貨制度模仿于國外會員制退貨政策時,但是沒有建立完善的會員管理體系,無法支撐起如此慷慨的退貨政策,照搬是不行的,目前的實際情況是,退貨率居高不下,平臺需要承擔的隱性成本非常高。
電商平臺應該更重視商家,還是更討好消費者?已成為近段時間行業熱議的話題,其實這不用討論,平臺管理政策的制定需平衡商家的權益與消費者的權益。
平臺的業績來源于消費者,也來源于開店的商家,因此,平臺不僅面向消費者,也面向開店的商家,一個好的平臺能夠平衡好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權益,如果一味倒向消費者一邊,或者倒向商家一邊,都會出現問題。
然而今天的事實是,哪怕是一兩個月前的訂單,只要消費者申請退貨,平臺可能都會支持,不管商品有無質量問題。
面對不當退貨的攀升,一向傾向于消費者的中國消費者協會也呼吁,平臺要不斷優化“七天無理由退貨”、“僅退款”等規則,進一步明晰售后服務的適用范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優化退換貨識別流程,增加相關責任判定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可見退貨問題的嚴重性。
平臺已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針對退貨成本,各大網購平臺也在采取措施,降低商家顧慮,推出了針對商家的減負、補貼政策,但效果并不明顯。
例如,9月淘寶上線“退貨寶”,聯合物流公司、保險公司降低商家退貨成本,降幅達10%-30%,然而退貨寶解決的是退貨費用的減少,并沒有改變退貨率高的問題,是治標不治本。
于是,淘天試圖把退貨權還給商家,該平臺全面上線了新版體驗分體系,其中,針對4.8分及以上的高體驗分商家,平臺可提供取消或減少主動介入退款的權益,賦予商家更多自行處理的權利,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僅退貨'或'七天無理由退換貨'等政策的漏洞。當退貨退款玩法不再一刀切,商家的體驗也會加速回歸良性狀態。
還有,各大電商平臺也開始重新審視并調整其退貨退款玩法,以應對“羊毛黨”的突襲。總之,免費的東西,人們往往不珍惜。當消費者收到產品,發現自己出了運費,而且退貨還要再花運費時,只要不是實在無法使用,消費者一般是不會退的。
從根本上降低退貨率需要創造誠實信用、公平公正的互聯網市場環境。平臺作為規則的制定者,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這個“度”,作為商家,他們能做的唯有不斷精進自身的產品,提升服務,增強整體的核心競爭力。
三、多贏才長久
“退貨”本是電商購物的一項消費者保障措施,但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外部因素正在推高電商行業的退貨率。為什么退貨率變得越來越高?有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物流門檻的降低,以及電商決策模式的迭代等原因。
電商基礎設施的充分完善,不斷降低消費者網購戒備心理,退換貨越來越方便,用戶退貨所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成本都已經足夠低,這是電商進入深度發展后,平臺不斷完善消費者服務與保障的體現。
不能片面地說是平臺的退換貨規則導致了行業退貨率的升高,于商家而言,開通運費險是提升店鋪成交量的一種手段,尤其像服裝等品類,運費險與銷量直接掛鉤。
“我們是有運費險的,您可以放心買回去試一試”諸如此類的話術,已經是網店商家的標準營銷推廣語,以運費險為前提鼓勵消費者買回去“試一試”,這本是雙贏的局面。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買買買、退退退,形成了惡性循環,惡意退貨,對電商行業造成極大的困擾。在高退貨率背景下,巨大的交易額的背后,真實的消費需求到底有多少?雙11的繁榮中,商家的盈利卻很艱難,甚至是虧損。
商家認為,因為質量、尺碼等確切問題導致的退貨,可以在自身產品上下功夫,提升質量、精確尺碼以降低退貨,但大部分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是商家不能左右的。
別小看退貨,數值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量變引起質變,足以影響到整條電商產業鏈的正常運作,平臺電商、物流公司、保險商、消費者等的利益,均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惡意退換貨亂象頻發不僅打擊入駐平臺商家的積極性,也影響平臺的長遠發展,從長遠角度說,對消費者也是不利的。
很多時候,商家不是不想提供好的服務,而是成本不允許,大促中的種種情形,更會放大這一矛盾,賣家的利益受到了傷害,買家的時間受到了傷害。有商家坦言,他們看不到希望的是,退貨率沒有下降的可能,退貨率超過了店家的承受度,就會影響正常經營。
當退貨率超過商家的承受范圍,最終會破壞行業的服務水平,并侵犯消費者的利益。過高的退貨率,使商家為了控制成本,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可能會降低產品質量,從而進一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二是加價盈利,二者對消費者都是不利的。
面對惡意退貨,其實商家也要敢為,比如強調有專門的法務部門,處理惡意退款不退貨的情況,有些人會知難而退,消費者的權益應當得到保障,商家也有權利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
六年前,阿里首次不在財報中披露GMV數據,去年開始也不再公布雙11的具體GMV,不再單單關注量的增長是阿里等電商平臺步入成熟階段的標志之一。于平臺而言,過高的退貨率會給外界呈現出一種平臺產品質量不過關、服務差的刻板印象,用戶對平臺產生不信任感,進而導致用戶與商家的流失。
高退貨率除了影響平臺整體口碑,也關系到平臺的收入問題,一般商家在退換貨方面的成本增加了,用于廣告投放、平臺活動等方面的預算就會更加保守。
從源頭上說,雙11競爭激烈,所銷售的商品價格要求普遍偏低,這就迫使電商不得不壓低價格,過低的價格會導致部分產品質量變差,從而帶來高退貨率,如此又將加大電商經營者的成本,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避免出現惡性循環,平臺對高退貨率現象不能無視,甚至默許,如此,就更進一步導致退貨率不斷上揚。而且,交易規則是平臺制定的,直接受損是商家的利潤和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但最終反噬的也是平臺的良性生態。
退貨潮,帶來了物流訂單的爆漲,從微觀角度看,物流企業是受益者,然而從宏觀角度講,退貨形成的物流,是對物流資源的浪費,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是經濟的無價值運行。
順豐吃到了逆向物流的紅利,直接一點說,就是退貨紅利。三通一達也是,申通快遞總裁王文彬曾公開表示,國內幾大電商平臺逆向退貨,已成為各大快遞企業爭搶的關鍵業務資源。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退換貨一路高漲,逆向物流在加速崛起,直接護送豐巢沖刺IPO,極兔在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
逆向物流市場還催生了細分領域專業逆向物流公司,如中通云倉聯合多家國內服裝物流品牌建立了“中通瑞象”逆向物流品牌。退貨量的無限制增長,包裝、快遞、保險賠付需求也在大幅度同步增加,無形中增加社會成本,造成經濟的浪費,也與我國降低物流社會成本的要求不符。
如此一來游戲不會太久。多角度探討如何優化服務流程,降低退貨率,用規則和制度來保證交易公平,使整個購物環境和電商生態良性循環起來。
每個平臺、每個行業的退貨規則不一樣,平臺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要保護商家的利益;每個商家要把退貨的規則研究清楚,利用好每個工具,要把退貨售后問題當作店鋪經營的重心來看待,七天無理由不是無條件。
平臺傾向消費者,退貨高漲,商家叫苦,沒有贏家,實則是電商行業進入存量增長階段的一個縮影。行業基于GMV、AAC等量的增長已經告一段落,轉而圍繞存量做文章,以激發用戶的潛在購物欲望,因此在這一大趨勢下,平臺與商家驅動的沖動消費現象會越來越普遍。
未來,要實現消費者、商家和平臺等多方共贏,需要的是從商業模式向生態模式的深刻轉型。
結語:對電商行業來說,迅猛的退貨潮滋生了許多問題,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整個行業并沒有想象中悲觀,市場的那把看不見的手會調整這些問題的,只不過,各方的主動調整,使電商行業生態健康發展來的更快一點,付出的代價更小一點而已。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