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顯示,中國國內的叉車市場正在急劇擴大,年需求量將從2002年的大約2.5萬輛擴大到2005年的3萬多輛。在這個利潤仍然不可低估的叉車市場上,全球各大叉車巨頭的觸角也正開始悄然深入
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底,亞洲最大叉車制造商林德—廈門叉車有限公司幾乎在全球同時宣布:出于對中國市場的重新考慮,公司將正式啟用新標志,并且公司名稱將變更為林德(中國)叉車有限公司(下稱“林德中國”)。
在廣州舉辦的分會場上,已升任林德中國總經理及執行總裁的 Heinrich W inzl (海因里希·溫策爾)向媒體發布了該消息。“中國市場是林德未來全球發展的關鍵區域之一。”在溫策爾這個典型的德國人背后,一場來自全球各地的叉車跨國巨頭為爭食中國市場引發的暗戰大片正悄然上演。
大戰已經開始
中國這個現今全球第四大叉車市場,目前已經被嗅覺靈敏的跨國叉車巨頭們所覬覦。
林德、永恒力、OM、皇冠、豐田、現代、大宇等跨國叉車巨頭已經紛紛落戶國內,采取合資或者獨資等形式進入到中國。此外,一些一直靜候時機的叉車制造商也開始躍躍欲試,芬蘭著名的Rocla(羅卡)以及韓國SOOSUNG(帥成)等也正式宣布進軍中國。
“關于一些進駐中國的國外叉車品牌,我都有些數不上號了。”一國內本土有名的叉車公司老總對《第一財經日報》感嘆道。對于中國市場,這些品牌實力雄厚的叉車巨頭幾近一擁而上。
據介紹,從2000年開始到2004年,國內整個叉車市場均保持了25%~30%之高的增長。與此同時,國外以叉車為主的機動工業專用車的市場卻已經接近飽和,整個市場發展也已經非常成熟,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外叉車市場近年來增幅一直在10%左右徘徊。
除本身市場空間的潛力有待挖掘外,政策上寬松的環境對這些謹慎的跨國巨頭來說,也是一大利好消息。按照我國加入WTO的要求,國產化率、外匯平衡和技術轉讓等所有非關稅措施和外貿進入限制將同時逐步取消。從2001年開始,機動叉車進口關稅也由當初的16%下降到2004年的9%。
有資料顯示,中國國內的叉車市場正在急劇擴大,年需求量將從2002年的大約2.5萬輛擴大到2005年的3萬多輛。
金字塔式割據
在各大叉車巨頭紛紛逐鹿中國的同時,也初步形成了叉車市場以林德叉車等為代表跨國巨頭占主導的中高端、高端市場;以安徽合力叉車、杭州叉車為代表的中端、中低端市場;以浙江如意、虎力等民營企業為首的低端市場三大細分市場,金字塔式的割據狀態基本穩定。
在三大細分叉車市場,如今各大跨國叉車巨頭們也開始逐層滲入。國內一本土叉車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在中高端市場上,目前以林德叉車為首的跨國巨頭占據著絕大多數的市場,由于技術含量等因素的直接影響,國內本土的叉車企業根本無法涉足。但在一些低端市場上,國內一些本土企業打下市場,靠的僅僅是價格因素。
就在國內本土叉車企業游離于技術含量并不高的低端市場的同時,跨國巨頭同樣也發現了蘊藏其中的豐厚的利潤。此時,以豐田叉車以及韓國帥成為代表的韓系、日系叉車紛紛開始跨入這個區域,原本利潤最薄的國內本土叉車企業面臨生存的壓力。
在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的叉車市場背后,同時也隱藏了市場的另一大隱憂。2005年以來,國內整個叉車市場急轉直下,1~6月份整個叉車市場同比幾乎為零增長,直到七八月份,整個叉車市場才開始出現小幅度的反彈,業內預計,今年全年整體同比增幅應該在4%左右。
在國內市場陷入今年不期而至的頹疲危機后,眾多跨國巨頭進入中國的決心依然不改。林德中國總經理兼執行總裁溫策爾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時表示:“林德集團的戰略是將林德中國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物料搬運生產和銷售基地。”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由于鋼材等叉車生產原材料上漲、另外加上跨國叉車品牌的紛紛涌入國內,國內本土叉車企業進行的價格戰不斷的負面競爭,目前中國整體叉車市場利潤水平下降。依靠成本優勢,為此,中國本土叉車企業不得不踏上出口的征程。
出口:最后的突圍
“全球的手動叉車市場,如今有將近一半是從中國出口的。”業內一資深的跨國叉車公司老總向本報記者介紹。除了參與國內市場競爭外,本土叉車生產商也將視線開始投向海外市場。
我國現在共有50多家叉車生產企業,目前大多數企業生產規模很小。國內主流的大型叉車制造商主要有安徽叉車集團、杭州叉車有限公司等少數幾家,這少數幾家市場規模占據著國內本土叉車企業市場的90%多,兩極分化比較嚴重。
汽車分析師李一飛指出,國內本土的叉車企業正面臨與跨國叉車巨頭們的全方位競爭。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資金、研發力度、管理理念和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的競爭,除了必要的內部重新洗牌外,出口海外,對本土叉車公司來說,已經是必經之途。
手動叉車出口市場,目前是國內本土的一些民營叉車生產商為主導。據業內一資深的跨國叉車公司老總介紹,出口形勢非常樂觀的本土叉車企業主要是以浙江如意、虎力等民企為主,這種手動叉車技術含量最低,國內總共一年出口量能達到40萬~50萬臺。主要是因為“實在是賣得太便宜了!一臺叉車1000元不到!”
安徽合力叉車股份(600761.SH)總經理楊安國坦言面臨了很大的競爭壓力,但他表示,出口戰略今后將是公司發展的重點之一。
一位跨國叉車巨頭老總則隱晦地指出,技術水平低,產品技術附加值難以得到提升,使本土企業出口的叉車利潤非常之薄,不利于他們今后的長遠發展。(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