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百世集團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已接到簽署日期為2023年11月3日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提案。該提案來自百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韶寧,公司首席戰略和投資官周韶建,Denlux Logistics Technology Invest Inc.,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阿里巴巴),BJ Russell Holdings Limited和Cainiao Smart Logistics Investment Limited(菜鳥)。
據提案,該收購者聯盟擬以每股A類普通股0.144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88美元(1股美國存托股票代表20股A類普通股)的現金收購公司所有已發行普通股,包括尚未由收購者聯盟實益擁有的公司A類普通股。
值得關注的是,為評估和考慮該提案,百世集團董事會已成立由李文飚、吳鷹和Klaus Anker Petersen三名獨立董事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其中,吳鷹為特別委員會主席。
這個曾經在飯局上一手摟著馬云,一手搭著馬化騰肩膀,并引得李彥宏側耳傾聽的男人,再次被百世推至臺前。
吳鷹上一次出現在快遞圈的“公眾視野”,是2022年的5月。彼時,他被任命為百世集團的獨立董事,同時兼任公司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主席與薪酬委員會主席。作為中國互聯網初代時期的絕對大佬,在創投圈、資本圈都有著深厚積累的吳鷹,與周韶寧可謂老相識,有著幾十年的交情和友誼。
當初被周韶寧請回百世時,老鬼曾寫過一篇文章分析《吳鷹“救場”,百世何為?》,其中提到了吳鷹肩挑兩大使命:一是應對“退市”風險,以及為“最壞的結果”做相關準備和預案;二是緩解管理焦慮,從“審計”和“薪酬”兩個關鍵環節優化百世的治理。
如今一年半過去了,百世突然公告“私有化”提案,是否意味著吳鷹的“救場”失敗了呢?其實不然。
首先,百世目前并未收到紐交所的“退市警告”(此前曾收到過兩次,但均被化解),因此謀求“私有化”可以說是一個主動而為的舉措,想來也是各方商討、深思熟慮后的決策;
其次,“私有化”本身也是應對風險的一種舉措,吳鷹此番又擔任“特別委員會主席”,主要職責任是評估“私有化”提案的可行性,同時也在收購者聯盟中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便于了解和溝通各方訴求,以求最大程度保障各方利益。
根據提案,收購者聯盟擬以聯盟的股權資本,即公司的展期股權和現金的形式,為提案交易中的應付對價提供資金。百世董事會同時提醒,公司尚未就提案或擬議交易做出任何決定,不能保證買家會給出最終的正式收購要約,也不能確保將來會達成任何交易。除適用法律要求外,公司不承擔任何提供交易進展的義務。
話雖如此,但資本市場對于“私有化”提案的反應已然說明一切——公告發布后的首個交易日,百世股價即大漲10.88%;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漲幅已超13%。
01為何選擇在此時“私有化”?
百世為何謀求“私有化”?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其一,百世的“錢袋子”。根據百世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務業績,截至今年6月30日,百世集團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短期投資為32億元 (約4.38億美元)。
其二,百世的“市場價”。2021年10月,百世旗下國內快遞業務整體出售給極兔速遞,作價68億人民幣(合11億美元)。需要指出的是,這僅僅是百世生態中四大核心板塊中的一個,其他三個分別是百世快運、百世國際、百世供應鏈。
其三,百世的“財務力”。2023年二季報顯示發布時,百世集團首席財務官樊倩怡表示,百世財務指標改善明顯,營收同比增長10.7%,預計今年下半年,快運、供應鏈業務將繼續保持盈利,并實現全年經營現金流為正。需要指出的是,百世供應鏈已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
對比這三組最具代表性的關鍵數據,我們再來看另一組數據:
截至美東時間11月7日,即最近一個收盤日,百世的總市值為5387.5萬美元(合人民幣4億元)。
兩相對比,一目了然——不管怎么看,百世的市值和價值都被嚴重低估了。這種現象如果只是一時的,尚能理解,但如果長期處于低估狀態,對企業的經營、投資者的信心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
與其“委曲求全”,不如“退而結網”。這就是百世謀求“私有化”的內在動因,也是最直接,也最現實的原因。
除了“內因”,另一個觸發百世“私有化”的因素是當前市場環境、政策風險等外部條件的不確定性。我們都知道,最近幾年,中美關系、國際時局以及全球市場等都處在一種前所未有的動蕩和博弈中,再加上美國政府對于中概股的監管、要求也越來越多,且普遍不是很友好,這也使得很多在美股上市的中國企業,要么回歸港股雙重主要上市,以分散風險;要么就通過“私有化”的方式退市,摒除外界干擾,專注企業經營。
02“私有化”后,何去何從?
最近兩天,有不少老鐵在后臺留言或者私信:百世如果真的能過“私有化”完成退市,接下來會怎么走?在老鬼看來,解鎖這個問題也不難,從提案私有化的收購聯盟成員中,即可窺探一二。
發出“私有化”收購提案的聯盟成員,除了百世創始人及高管(周韶寧/周韶建),另外兩大“主力”就是阿里和菜鳥。眾所周知,阿里與百世關系匪淺,從周韶寧投身物流之日起,阿里系的資本也從天使輪一路跟投、護航至百世上市。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阿里巴巴共持有百世集團32.7%的股權。但是,這并不代表百世會被阿里或菜鳥接盤。
理清了這些背景,再看百世“私有化”后的打法,老鬼將其概括為一句話——進可攻,退可守。
何為“進”?獨立融資,再次上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私有化之后,百世的融資渠道非但不會收窄,反而會拓寬,比如通過債務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來籌集資金,而且融資的力度和規模要遠遠優于目前在美股環境下的各類融資。
其次可以想象的是,私有化之后,百世不論在國內(港股或A股)依然存在重新上市的可能,實際上也可行。比如旗下百世快運已實現Non-GAAP盈利,百世供應鏈連續兩個季度盈利,兩大業務經營性現金流均為正,不管是獨立融資,還是分拆上市,都具備可操作空間。
以國內快運為例,目前完成上市的玩家僅有安能物流,其他幾家頭部公司如中通快運、匯森壹米、順豐快運雖然還沒有正式啟動IPO進程,但已將上市列入公司發展日程。在不遠的將來,國內快運必將掀起新一輪“上市潮”,這對百世快運來講,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期。實際上,此前周韶寧也曾明確表達過將快運業務獨立上市的想法。
何為“守”?現有業務,深度協同。
雖然售出了國內快遞業務,但百世的基本盤依然穩健——百世供應鏈、百世快運、百世國際,通過相互之間的深度協同,打造一個“鐵三角”。其中,供應鏈是核心,快運和國際為載體,提供全球供應鏈服務。
供應鏈與快運協同:快運可以承接供應鏈外溢客戶需求,借助百世數字化系統聯動,整合運力資源,為客戶提供全場景個性化業務場景,滿足其多渠道多元化業務發展。數據顯示,作為快運行業的頭部玩家,百世快運的市場占有率為11.2%,年業務規模接近千萬噸,網點數量為19600 +,能夠實現100%省市覆蓋率,99%鄉鎮覆蓋率。
快運與國際協同:配合百世覆蓋東南亞的快遞末端服務網絡,可為出海的品牌客戶提供從商品攬收、國內集貨、報關清關、再到末端配送的全鏈路服務。目前,百世在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快遞網絡均已100%覆蓋,網點總量超1252個,分撥中心34個。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本土快遞網絡的成熟,快運網絡也逐步覆蓋。去年12月,馬來西亞作為東南亞首站,快運網絡正式起網,目前也已成型,配送網絡89%覆蓋,可以承接30kg以上的零擔貨物(散貨)和整柜。
國際與供應鏈協同:通過國內供應鏈服務經驗,為中國和本土品牌提供供應鏈全鏈路服務。從2020年起,百世國際逐漸搭建了一條直通東南亞的高速公路,集大件寄遞、跨境物流、海外倉配和東南亞本土快遞于一體,為客戶提供從商品攬收、國內集貨、報關清關、再到末端配送的“一單到底”全鏈路服務,目前已完成泰、越、馬、新四國B2B2C和跨境網絡的搭建。
前面我們講了,阿里、菜鳥雖然也參與了此次“私有化”的收購,但并不代表著阿里系會接盤百世。同時,“不接盤”也不代表著雙方“不會合作”。
在老鬼看來,百世與阿里系電商和菜鳥在業務上本就有著密切合作,“私有化”之后,雙方的合作范圍和力度有望進一步擴大。比如百世國際,可以很好地與菜鳥在東南亞的業務版圖上合作;再比如百世快運,可以與菜鳥正在推進的大件物流戰略深度匹配。
綜上種種,不管是內部的深耕細作,還是外部的合縱連橫,“私有化”之后的百世,在經營策略和方式上會有更高的靈活性,從而做出更加有利于業務發展的決策,以更好地應對市場挑戰和環境變化。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