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器人研究開始于八十年代,遠遠晚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前,我國機器人水平已經實現了跨越性的進步,2017年是中國機器人行業的分水嶺,2017年以前是國產替代階段,國內機器人公司主要通過模仿,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市場,2017年開始,結合AI深度學習、3D視覺、力控等技術的變革,中國機器人行業逐漸走向市場引領,中國機器人或能復制日本機器人產業發展路徑。
機器人行業具備“硬件先行”趨勢,其中,運動控制(含伺服控制、減速器等)、自主定位導航、人機交互等核心部件和技術的持續進步是機器人行業長足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占據微笑曲線左側,毛利率較高,未來空間廣闊。
從國產替代走向市場引領
國泰君安研報數據顯示,2016-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復合增長率12%,2021年市場規模366億美元(出貨50萬臺),IFR預測2022年市場規模為405億美元/YOY+14%。2022年市場規模由高到低預計為:服務機器人138億美元/占比34%、工業機器人132億美元/占比33%、特種機器人70億美元/占比17%、物流機器人65億美元/占比16%;從成長速度看,2016-2022年復合增速由高到低分別是:物流機器人23%、服務機器人21%、特種機器人13%、工業機器人3%。
2017-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復合增長速22%,預計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174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87億美元,占比50%,其中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65億美元,占比37%,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22億美元,占比13%。
2017年以前,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主要是國產替代階段。國內的機器人公司主要通過模仿四大家族,以更低的成本國產替代四大家族的產品。根據IFR統計,2001-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從700臺增長至30.3萬臺(87億美元),復合增速33.5%。2017年銷量首次超過10萬臺,是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分水嶺。
2017年以后,結合AI深度學習、3D視覺、力控等新技術的變革,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開始從國產替代走向市場引領。2017-2022年行業市場規模復合增速13.6%。
2020年新能源開始擴產潮,中國新能源產業引領全球,帶動機器人國產化替代。鋰電池作為新興行業,鋰電池企業愿意協同各方探索標準化工藝,讓設備商嘗試國產自研的機器人,工業領域的國產機器人得以借勢追趕,技術能力的積累也使得國內機器人廠商具備滿足工業場景客戶的需求的能力,訂單額、交付質量以及復購率也開始良性地增長。交付方面,2020年開始的疫情三年,因外資品牌進口受阻,新能源的擴產要求緊迫,在疫情期間,外資交貨期普遍長達8-10個月,國產品牌常規交貨期1個月,重負載機型2個月,國產交付能力更勝一籌。
國泰君安認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爆發并領先全球,或能復制日本機器人崛起路徑。日本機器人產業能夠快速發展,最直接的原因是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行業作為工業機器人的最大下游,從1970年開始崛起,汽車產量從581萬臺升至1990年的1349萬臺,同期日本工業機器人進入快速成長期,復合增速25%。日本兩大機器人公司發那科、安川快速成長,包攬了汽車生產中的沖壓、焊接兩大工藝。
“機器換人”成為大趨勢
從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外部有利條件分析,長期來看,中國人口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等問題嚴峻,人口結構的變化或將成為機器人需求釋放的長期驅動因素。
另外,我國正大力推動制造方式由傳統制造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轉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基礎是經過數字化重構和整合后的內部能力,這個能力目標是實現業務的敏捷,自動化,面對市場和客戶需求足夠的柔性應變能力。
1月19日晚,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此番,上海市積極響應,經信委印發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機器人標桿企業與應用場景推薦目錄》。未來其他地方政府或紛紛響應,有望陸續出臺一系列“機器人+”相關支持舉措,引領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與多應用場景落地。
從行業自身的角度分析,除了利好的外部環境紅利,機器人行業的技術進步至關重要。工業機器人行業要取得長足發展,不僅僅因為“人太貴了”,而是機器人的解決方案能夠滿足制造和服務日益提升的對“質”、“量”要求。伺服舵機、傳感器以及先進復合材料等技術的進步使得機器人在硬件維度也具備了比人更加靈敏的感官和運動系統,更加輕便、精密、靈活和安全。從硬件層面來看,一定程度提升了機器人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為其落地應用提供了硬件基礎。軟硬件升級相輔相成,AI技術推動服務機器人智能化提升,以SLAM、機器視覺、語音交互、深度學習等為核心的AI技術不斷發展能夠推動機器人智能決策能力和場景覆蓋范圍的提升。
環境感知、人機交互、運動控制是機器人三大核心技術模塊。國泰君安表示,機器人作為一種智能化軟硬件結合的產品,性能提升的根基在于算法,核心算法(如SLAM、路徑規劃、避障等)、數據資源、計算能力是行業中長期競爭關鍵壁壘。
中信證券則認為,參考智能手機發展歷程,未來機器人行業將有“硬件先行”的發展趨勢,其中,伺服系統、減速器、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組成執行器支持運動功能,重要性突出,占據產業鏈分工的微笑曲線左側,毛利率較高,以人形機器人成本結構為例,上述三種零部件占比達50%。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轉引自優必選招股書),2026年全球/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空間將達到676億美元/1558億元,有望帶動廣闊的零部件市場,國內相關廠商有望充分受益 從一級融資情況看投資機會
2022年,機器人行業融資事件創新高。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機器人行業企業48.3萬家,2021年企業家數增長47.3%,2022年增速36.9%,新增注冊企業12.8萬家。根據《2022年中國機器人行業投融資數據分析報告》,截止到2022年9月1日融資事件總數為2039起,融資規模為2697億元。從融資事件數量來看,2015年之后融資數量不斷攀升,從公開披露的融資數據來看,2020-2022年機器人行業的融資事件分別為242起、210起,358起,已披露融資金額總計約在400-500億元。
國泰君安表示,核心部件減速器、機器視覺、傳感器,移動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受到了資本較高關注。據36氪不完全統計,2022年機器視覺領域至少完成了51起融資。服務機器人領域,移動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是獲得融資最多的領域。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