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風波又起
每日優鮮又有了新消息。
根了解,不久前北京市消協約談了每日優鮮,要求每日優鮮對企業現狀和消費者的投訴情況進行說明,并在三個工作日內反饋整改方案。
如今規定期限已經過去,每日優鮮仍未給出明確的退費方案。
任何一個火爆的風口,永遠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誰也不曾想到,這個曾經早早殺入生鮮賽道,風光無限的“生鮮電商第一股”,僅僅幾年時間,便走向了欠租欠薪欠款的落寞局面。
2018年,每日生鮮野心勃勃地提出了“百城萬倉億戶”的計劃,即覆蓋100個城市,拓展10000個前置倉。
很熟悉的口號,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葉國富在2019年,也說過要在2022年實現“百國千億萬店”的話。
口號喊得很響亮,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野心全部都落空了。
時間來到2022年,名創優品預計全年營收只有千億目標的十分之一,門店數量也只有萬店目標的二分之一,這個全球最大的自有品牌生活家居綜合零售商,在電商的沖擊下過得十分艱難。
但和輝煌猶在、二次上市的名創優品相比,每日優鮮的局面更慘,在今年先后遭遇了巨額虧損、大規模關店、收到退市警告等一系列打擊之后,徹底從云端跌入泥潭。沒了充足的現金流支撐,每日優鮮手中的牌所剩無幾。
7月28日,有每日優鮮的員工在脈脈和朋友圈爆料,公司通過線上會議宣布,每日優鮮整體解散,700余名員工被通知結束工作,“工作時間截止到7月28日,社保公積金繳納到7月份,從8月開始需要員工自行負責。”
每日優鮮雖然在當天否認了解散傳聞,但同時宣布關停30分鐘送達的 “極速達”業務,全面終結前置倉模式。
隨后,不少消費者反饋無法下單,也聯系不上客服退還預存賬戶里的余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前,每日優鮮就被曝出拖欠供應商貨款、交不出2021年財報、接連收到退市警告、關閉多個城市前置倉業務等負面消息。
商業總是風云莫測,且伴隨著諸多變數的。知名企業因為決策失誤或是資金鏈斷裂而深陷危機,被供應商、合作商追著討債的例子也并不少見。
比如曾經因一紙政策,恰逢時代巨變的新東方?!半p減”宣布之后,新東方在其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選擇第一時間退學費和支付員工的遣散費,同時還將8萬套嶄新課桌椅捐給農村,從去年起已經花了將近200億。
顯然,這樣體面退場的行為也為新東方拉來了大眾的無限好感。正如俞敏洪曾說:“如果突然有一天新東方不能做了,新東方賬上的錢必須能把學生家長的錢全部退掉,把員工的工資全部發完,一分錢不欠的倒閉或者關閉,這樣良心上才能過得去?!?/p>
俞敏洪后來也做到了。將擺在眼前的糟糕局面收拾干凈后,才帶著新東方重新開始,成功轉型直播帶貨,東方甄選爆火,時代的風口又一次擁抱了他。同樣的,錘子科技破產倒閉后,羅永浩也沒有逃避,而是選擇從零開始直播帶貨賺錢還債,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還清所有債務,如今重新拾起夢想。
體面退場的行為,不僅能賺足大眾好感,而且也能讓挫折下的企業與企業家們可以輕松地再次啟航。
如今,“爆雷”的每日優鮮身上還背負著供應商、員工和消費者的巨額欠款,或許更多的人仍在期待著,這場鬧劇能有一個妥善結局。至少在對欠款給出明確說法之前,每日優鮮的危機還不算真正結束。
在錯誤方向上狂奔
俗話說,戰略決定成敗。戰略錯了,方向就錯了,那么一切也就白搭了。
回顧每日優鮮這一路,可以發現,每日優鮮的戰略方向一直在頻繁地變動中。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或許就是它如今落得個遺憾退場結局的關鍵原因。
通常來說,創業初期的企業大多面臨著資金短缺的情況,但每日優鮮剛誕生時卻并不差錢。別人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每日優鮮是想要錢了就能拿到融資。
2015年,每日優鮮創新性地推出了前置倉模式,實現生鮮的30-60分鐘急速送達,這一模式為其吸引了眾多投資,聯合創始人曾斌回憶道,“當時甚至PPT 都沒來得及做,整個投資 10 天就全部談妥。”
三年時間里,每日優鮮共完成了五輪約計 30 億人民幣的融資,騰訊、聯想、老虎基金等都投資了每日優鮮。毫無疑問,在生鮮電商這條賽道上,每日優鮮也曾是當之無愧的明星玩家。
而這一切,在2018年叮咚買菜崛起后有了改變。短短一年時間,作為前置倉新玩家的叮咚買菜就拿到了4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近20億人民幣。
靠著“0起送費、0配送費”的特色賣點,叮咚買菜在上海迅速打響知名度,到了2018年四季度,每日優鮮上海市場的份額已有被叮咚買菜趕超的趨勢。
受到威脅的每日優鮮也開始了自己“病急亂投醫”的戰略調整。
2019年初,為了消滅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拿出了10億元和叮咚買菜打起了價格戰, CEO徐正親自前往上海,領導這次“華東戰役”。
為了搶占市場,每日優鮮不計成本地進行社交媒體投放,并對用戶和菜品進行巨額補貼。此外,每日優鮮還進行了前置倉2.0版本的改進,把SKU數從1000多個增至3000個,倉均面積從150平米以下增加至300-500平米。
但拿錢壓制對手的方法并沒有奏效,這場價格戰還是叮咚獲得了勝利,拿下了上海市場。
每日優鮮也陷入了困境,在燒掉巨額資金后,每日優鮮的現金流出現了壓力,全年虧損接近30億元。
2020年,每日優鮮好不容易又獲得了兩輪新融資后,卻又再次發起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的價格戰,將融資錢又一次用來補貼用戶,讓虧損面進一步擴大。
除此之外,每日優鮮還不斷的嘗試新業務:
盯上下沉市場,推出了“每日拼拼”,做起了拼購電商業務;花了上千萬買了商用咖啡機放在前置倉內,推出“小紅杯”,做起了咖啡業務;還想學習盒馬模式,成為店倉一體的大型商超……
想法不斷,探索不止。但毫無懸念的是,在自己的主營業務都沒經營明白的情況下,這些新業務在投入巨額成本后大多都無疾而終,也進一步榨干了每日優鮮的現金流。
就像之前一位放棄投資每日優鮮的投資人說的一樣,“當時沒有投的最大原因就是,作為主營業務本來就很燒錢的公司,它想法太多了,創業公司最應該的就是專注。”
一步錯,步步錯。每日優鮮在錯誤的方向上一路狂奔,最終留給它的,只有接連燒錢,又接連虧損的終極難題,昔日的明星玩家早已無法回頭。
生鮮電商是一門長期生意
生鮮電商是一個長期主義的賽道,更是公認的“苦生意”和“難生意”。因此,這條賽道對企業的戰略布局和方向管理要求也更高。
相關行業報告顯示,生鮮行業的平均毛利只有15%。與之相對的是,生鮮電商的商品特殊,非標準化和需要控制的因素多,貨損率高,冷鏈倉儲和運輸成本也高,而前置倉模式的高履約費用,更是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生鮮電商這門低毛利和高成本的生意,需要企業更加精細化的運營,穩扎穩打,從每個環節入手精簡成本和提高效率。
要知道,后發起步的叮咚買菜能夠成功趕超每日優鮮,就在于它有著穩扎根和長期主義的意識。
和每日優鮮競爭最激烈的時候,叮咚買菜沒有像對手一樣盲目擴建前置倉,只是在上海和周邊城市建立前置倉,數量不足前者的三分之一。
此外,叮咚買菜專注地深耕生鮮零售這個主營業務,不斷完善供應鏈,加深自己的護城河。
當對手嘗試增加日用百貨、個護美妝等更多SKU以提高客單價,漸漸遠離生鮮電商的頭銜時,叮咚買菜的生鮮果蔬在平臺SKU總量占比仍超過 70 %。
為了擴展SKU,叮咚買菜在全國建立了10個食品研發加工工廠,簽署了近 120 家種植基地,還建立了自營農場,試圖用更豐富的商品提高客單價。
盡管叮咚買菜這幾年也是在不斷撤城,凈虧損在不斷擴大,但是營收規模、GMV和增速都超過了每日優鮮,虧損也在慢慢收窄。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叮咚買菜2022年一季度虧損4.77億元,2021年同期則是虧損了13.847億元,同比下降了65.5%。
可見,相比于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的戰略規劃是更合理清晰的。
還要注意的是,賽道上一個重量級玩家的跌倒,并不會阻止一個行業的前進與發展。在后疫情時代,生鮮電商已經成為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行業也在不斷成熟。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為3117.4億元,同比上升18.2%;在疫情反復的2022 年,65.4%的消費者消費頻次增加,51.6%的消費者消費金額增加。有人預計,2023年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198.3億元。
人是在不斷摔跤中成長的,行業也是如此。每日優鮮不是第一個倒下的,自然也不會成為最后一個。殘酷競爭下的“幸存者”們,應該總結和反思每日優鮮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避免成為下一個犧牲者。
很難說誰是生鮮電商賽道上真正的贏家,但找準方向,帶著深扎根、能吃苦的長期主義精神去經營這門生意,或許才能在這條賽道上走得更遠。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