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消費產業,也是永恒的朝陽產業,對于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更是如此。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的四大元素,我們將“衣”放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鞋帽服裝服飾在內的“衣著”,既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時尚的風向標,記錄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國民衣著消費水平不斷擴大,中國鞋服行業實現快速崛起,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并且在世界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和出口國。
近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結構調整的改革壓力,我國鞋服行業在發展環境面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總體保持了較為平穩的發展態勢,內外銷市場表現穩定,運行質效穩步提升,轉型升級成效逐步顯現,高質量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然而,在消費升級、市場需求變化、全渠道零售興起、數字化轉型加快等因素影響下,鞋服行業也在經歷巨大變革,在生產、流通等環節都面臨新的考驗。
一、我國鞋服產業總體情況
生產規模大和產量大是我國鞋服行業的顯著特點,中國鞋服產業的產量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出口接近全球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2020年雖然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各項指標依然居于世界前列。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12月,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23.73億件;服裝行業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13300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3697.26億元;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373.82億美元。
總體來看,我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國際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鞋服大國,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鞋服產業鏈最完善的國家之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產業鏈完善,集群化發展
鞋服行業的產業鏈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上游原材料供應、中游服裝生產以及下游各渠道銷售。上游原輔料制造以外銷市場為主,具有明顯的制造業屬性。下游品牌服飾銷售以內銷市場為主,具有明顯的零售業屬性。
中游服裝生產有OEM(原始設備制造)、ODM(原始設計制造)、OBM(自有品牌制造)三種模式,其中大部分國內服裝制造企業均采用OEM模式,也就是俗稱的“代工生產”。在這種模式下,制造企業只需按照客戶需求進行生產加工,賺取加工費,而設計、開發、宣傳及控制銷售渠道等環節均由產品品牌擁有者負責。
由于加工原材料供應區域相對集中,再加上人口紅利優勢、交通設施完善,使我國鞋服行業逐漸形成涵蓋原料采購、加工生產、出口貿易一體的產業集群,主 要 集 中 在 廣 東 、 福建、浙江、江蘇等南方地區及環渤海地區。如福建泉州的產業集群,就是由鞋服及面料產業鏈不斷延伸而形成的,并涌現了柒牌、利郎、七匹狼等一批知名鞋服品牌。近年來,由于產業鏈延伸和行業配套的加深,我國鞋服產業集群開始出現跨區域、跨行業發展的趨勢。
2.流通模式演化,新零售崛起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購買鞋服商品基本都是到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市場經營方式主要是小商品市場和農貿市場,因此鞋服生產主要是與國家計劃掛鉤,鞋服銷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批發市場和個體經營開始萌芽,服裝批發市場在各地大量涌現。當時的國內貿易部逐步推行代理制,部分鞋服企業開始探索特許經營的模式。
鞋服的小個體經營開始集中涌現,專業市場開始漸趨規模化。代理商與特許加盟形式的廣泛推廣,龐大的網絡逐步覆蓋全國城鄉市場,促使鞋服行業快速發展并走向規范。
以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關鍵節點,我國鞋服消費在21世紀迎來黃金發展期。一方面,鞋服行業海外貿易逐步增加,外貿方式向多樣化發展;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的鞋服流通模式發生轉變,傳統的流通體制轉變為以大型時尚購物中心、品牌商店、網上購物等為代表的新流通方式。尤其是近年來,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以及直播電商等新零售業態的興起,使越來越多人逐漸養成線上購物的消費習慣,在使線下門店遭遇挑戰的同時,也使鞋服行業面臨著如何適應全渠道發展的考驗。
3.本土企業快速成長
上世紀80、90年代,隨著我國鞋服企業的加工制造技術日臻成熟,開始參與服裝面料或款式的研發設計環節,經營模式由OEM向更高層次的設計生產(ODM)轉變,一批發展自有品牌的品牌服裝制造企業在浙江、福建等地涌現,例如安踏、李寧、奧康、波司登等等。
從最初簡單的來料加工,到紛紛創立品牌,再到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本土鞋服企業的成長有目共睹。總體來看,我國鞋服企業數量巨大,但擁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依然較少,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與國外品牌相比,其整體功底還不夠深厚,基礎能力還存在諸多短板和不足,例如精益管理制造、設計創意、產品技術技能、供應鏈和物流管理等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為此,本土鞋服企業中的領先品牌,近年來加速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升級,在渠道滲透、品牌打造、差異化服務等多方面發力,使“中國制造”的影響力日益提升。
二、鞋服行業發展呈現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鞋服行業涌現出眾多新模式、新業態,面臨的宏觀形勢也在發生新變化,從而促使鞋服行業正在由模發展向質量發展躍變。
1.國內市場表現活躍
受復雜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崛起,國際鞋服貿易出現新變化,中國紡織品及鞋服出口份額在部分地區出現下滑現象,雖然總體上鞋服出口仍保持穩定,很可能呈現趨緩態勢。相比之下,內銷市場表現更加活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帶動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促進消費加速升級,國內消費體驗和消費環境進一步提升,正有更多的零售新業態、新商品、新服務、新品牌進入消費品市場。
目前,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之農村振興戰略將帶動農村消費品市場潛力的持續釋放,這些都將會助推國內鞋服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持續升級的內需市場,仍是鞋服行業發展的首要驅動力。
2.需求變化加速行業細分
消費的不斷升級,使國民在鞋服消費時,從單一的遮體避寒的溫飽型消費需求,轉向時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費潮流,行業需求呈現快速變化的特征。尤其隨著新消費群體崛起,潮流趨勢更加多變、多元、多維,導致對鞋服類商品的需求更加個性化、細分化、差異化。眾多鞋服品牌推出年輕化、風格化的副線品牌,許多“小而美”的小眾品牌受到青睞,年輕化、高端化逐漸成為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主流趨勢。
在鞋服市場上,由于女性天生愛美愛時尚等特性,女裝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對于用料品質、款式設計、顏色搭配以及品牌度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并且更富有時代感、體現個性、富有創意的女裝近年來更受歡迎,個性定制需求在擴大。配合多種不同需求的消費群體,女裝品牌細分不斷增加,品牌效應更加明顯。在男裝消費方面,更加品牌化、國際化、戶外化和休閑化,商務正裝、商務休閑、戶外休閑等在進一步細分。童裝的市場規模在進一步擴大,眾多國內外成人裝、運動品牌加大童裝業務,以及跨行業的產業鏈布局。
3.新零售帶動全渠道發展
隨著淘寶、京東等網購平臺以及直播電商等新零售模式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線上購買鞋服商品,尤其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年輕人首要的購物渠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12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97590億元,同比增長14.8%,其中穿類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8%。
商場、購物中心等線下渠道雖然受到一定沖擊,但在購物環境、試衣體驗、聚集人氣等方面更具有優勢。因此,在新興業態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傳統零售企業也在積極轉型,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推動以及日益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支撐下,傳統零售業態與電商平臺深度融合。
新興業態和傳統業態融合正成為鞋服消費市場供給的重要途徑,鞋服企業也在加大零售網絡建設的投入,特別是智慧門店和倉儲物流中心建設,逐漸向全渠道、智能化、體驗交互化方向發展,提升消費者的品牌粘性。
4.智能化賦能產業升級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發生,大數據的形成、計算能力的提升,以及網絡設施的演進,正驅動人工智能(AI)發展進入新階段,智能化、網絡化成為技術和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方向,促使鞋服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
鞋服企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主要體現在生產制造端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和品牌零售端的智慧門店建設兩個方面。目前,在整個生產流程中,自動化設備大量普及,基本實現了服裝全流程的自動化制造,三維人體測量、服裝3D可視化及模擬技術精準性的大幅提高,以“智能吊掛系統+自動縫制單元或自動模板縫制系統+全自動立體倉儲物流系統”為主的全流程自動化制造模式大量采用,柔性制造系統、全自動立體倉儲物流系統的廣泛應用,智能化現代工廠不斷涌現。
下一步,鞋服行業將進一步實現互聯網、云技術、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先進技術在生產營銷各個關鍵環節的應用;大數據+AI算法的應用,預測消費需求,輔助創意、設計和產品開發;智能化櫥窗和自動售貨機用科技化加深與消費者的互動,讓消費者獲得更加立體的購物體驗;服務機器人也正開啟智能購物新體驗,虛擬試衣系統優化了線上購物體驗。
5.打造新型供應鏈
在消費升級時代,更加分散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讓鞋服供應鏈的“大貨供給”模式成為歷史。首先,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商品供給模式由自主設計轉向“自主+采買”結合,貨期越來越短;其次,鞋服企業都在走C2M“預售+試銷+快反”模式,快速組織生產、返單多批次,通過優化商品上新節奏,縮短商品直達消費者的通路。
面對需求變化,許多鞋服企業的供應鏈運營方式已顯落后,存在前后端供需信息不匹配、上下游信息孤島化嚴重、商品周轉時間長、無法及時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等問題,最終導致銷售阻滯和庫存積壓。
對于前后端供需信息不匹配的問題,有效的解決方法是打通從終端到供應鏈的數據鏈路,由實時銷售數據反推和預測市場需求趨勢,幫助品牌快速調整供給端的企劃和生產策略。總部根據實時的商品售罄率反饋,精準推算出“暢平滯”款,并迅速調整工廠的生產計劃,滯銷款立即砍單,而暢銷款則快速追單,保證供給。
為了加速商品銷售、降低庫存,還可以實行“預售”模式。首先是在制品預售,導購可以在線觸達消費者推薦預售新款,并引導消費者在線下單。工廠再根據預售情況調整產能,最終成品由工廠直發終端/消費者。其次是門店預售,每家門店可以陳列的商品畢竟有限,門店預售的方式可以減少因門店缺色、斷碼造成的訂單流失,配合電子貨架的無限陳列獲取更多潛在訂單。
鞋服企業需要打造新型供應鏈,滿足更強的“快速反應,柔性制造”需求,同時需要利用各種新技術實現數據的連接和精準匹配,使供應鏈上的面輔料商、設計師、加工廠和物流等更好地協同,快速組織柔性生產,縮短商品從供應鏈藍圖到消費者的通路。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