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認為,隨著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區域中心之一,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將發生一定變化,成本價格低、大規模生產等傳統優勢可能會被削弱,但產業配套完整、市場空間巨大、勞動生產效率較高等核心供應鏈競爭優勢仍然明顯。
中國在供應鏈綜合效能、創新應用場景、開放型經濟體制等方面將形成供應鏈競爭新優勢。
全球供應鏈正在進行調整,中國將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
2022年第三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舉辦期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報告《跨國公司在中國: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的再選擇》。
報告指出,跨國公司仍將中國視為重要投資目的地。美國科尼公司2022年1月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外商投資信心指數排名從2021年1月第12位上升到2022年第10位。
在全球供應鏈加速重塑過程中,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中心之一,既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也面臨巨大挑戰??鐕咀鳛橹袊谌肴蚬滙w系的重要紐帶,在推動中國適應全球供應鏈調整、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以強大的市場、完善的產業鏈配套能力、逐步提高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將共同構筑產業鏈供應鏈競爭新優勢,這些新優勢也將進一步助力跨國公司在中國更好地發展。
中國的全球供應鏈競爭優勢依然明顯
報告認為,隨著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區域中心之一,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將發生一定變化,成本價格低、大規模生產等傳統優勢可能會被削弱,但產業配套完整、市場空間巨大、勞動生產效率較高等核心供應鏈競爭優勢仍然明顯。
具體來說,中國制造業供應鏈規模龐大。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近30%,相當于美(16%)、德(7.4%)、日(5.2%)三國之和,在全球占有絕對優勢,印度、越南等其他國家在短期內無法超越。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球90%的個人計算機、80%的空調、75%的太陽能電池板、70%的手機和63%的鞋子均產自中國。
中國制造業供應鏈配套完善。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一旦供應鏈遭到破壞,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自主修復和恢復。
世界各國對中國供應鏈高度依賴。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顯示,全球186個國家和地區中,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國的有33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是中國的為65個。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規模占全球比重也持續提升,在2020年達到19.5%,明顯高于美國(5.0%)、德國(9.6%)和日本(4.5%)等制造業大國。
競爭新優勢正在形成
近年來,全球制造業FDI流入規模和占比呈現“雙降”態勢,但中國制造業利用外資規模保持相對穩定。2021年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337.3億美元,同比增長8.8%,比全球制造業FDI增速高出1.1個百分點。制造業利用外資占全行業利用外資比重從2018年的30.5%下降到2021年的19.4%。這一是因為三次產業結構升級的替代效應,二是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倒逼效應。
但不可忽視的是,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低成本競爭優勢有所弱化。報告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中國制造業月工資年均增長率為9.84%,既高于美國(3.77%)、日本(0.75%)、 韓國(1.60%)等發達國家,也高于越南(4.54%)、印度(1.47%)等發展中國家。從絕對數來看, 2020年,美、韓、日等發達國家制造業月均工資分別為中國的4.8、3.8和2.6倍,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制造業月均工資僅為我國的1/3、1/5。與主要國家相比,中國在工業用水價格與天然氣價格方面略有優勢,但工業用地價格為越南的2.8倍、印度的3倍。
但是,中國在勞動生產率、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市場規模等方面的高性價比優勢日漸凸顯,同時,隨著中國政府持續實施一系列改革開放和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中國在供應鏈綜合效能、創新應用場景、開放型經濟體制等方面將形成供應鏈競爭新優勢,對跨國公司投資中國仍具有較強吸引力。
報告認為,勞動生產率是決定一國經濟是否具有未來增長性的標志性指標,是現代供應鏈效能水平的重要體現。根據世界勞工組織統計,中國是全球勞動生產率增長最快的國家,年均增長率達6.7%,高于全球平均增速5.1個百分點。2021年,中國勞動生產率達16512美元/人,也顯著高于越南(3905美元/人)、印度(6688美元/人)和印度尼西亞(9151美元/人)等地。
中國國際物流供應鏈優勢持續增強。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當中,中國分別占了8席和7席。主要港口平均作業時間明顯優于國外主要港口。2022年5月我國集裝箱港船舶平均的在港時間、 在泊時間分別是1.98天、1.04天,明顯低于國外主要集裝箱港口平均水平的3.3天和2.4天。
在創新應用能力方面,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已經由1.9%提升至2.4%,基本上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疫情前)2.5%的平均水平。我國在新生產要素上也具備明顯優勢。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截至2021年,中國數據產生量約占全球數據產生量的23%,位列全球第一。
中國在亞洲區域供應鏈中也正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僅從亞洲主要經濟體對中國貿易依賴看,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20年,東盟、日本和韓國從中國進口占其從全球進口的比重比2012年分別提高11.1、4.5和7.7個百分點。中國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投資中國意味著與整個亞洲地區建立緊密的貿易聯系,投資中國意味著投向更為廣闊的增長空間。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