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近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很多產品不同的是,并非是因為什么新款發布或者配置升級,而是因為在烏克蘭上空成批飛翔,用作監控和拍攝使用,成了正經上了戰場的“軍工產品”。
但在更多地方,無人機作為一個通用工具,仍在不斷探索使用場景,以及探索安全規范化使用的過程中。
2021年,是無人機與資本市場密切接觸的一年。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這是其應用變得更加廣泛的表現。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無人機行業融資金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融資千萬元以上的無人機企業超過20家,其中,融資過億的企業超過10家。
IPO方面,2021年11月22日,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科創板IPO獲得受理;2021年9月23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中航無人機的科創板上市申請。
無人機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配合與支持。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曾明確提到:大力開發市場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機、多用途飛機、特種飛機和工業級無人機。
2021年7月18日,國家民航局發布消息,湖南成為我國首個全域低空飛行試點省份,為全國低空開放提供理論依據。
中國無人機市場由此突飛猛進。2022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報告中提到:2021年無人機企業達1.27萬家,實名登記無人機約83萬架,飛行時間達到千萬小時量級。
被各方期待的工業級無人機市場處在爆發前夜。根據 Frost&Sullivan 數據,2019 年我國工業級無人機市場規模達到151.79 億元,預計到 2024 年,工業級無人機市場規模約1500億元,其中農林植保約318億元,警用安防市場約為 200億元,電力巡檢約為 200 億元,快遞物流約 255 億元,地理測繪約 448億元。
一片蜂擁之下,無人機要起飛了嗎?
01 應用場景仍需培育
政策的不友好也逐漸顯現。
時至今日,大多數人接觸最多的無人機還是大疆的航拍無人機,一方面是由于大疆產品線以to C為主,更貼近普通消費者。
另一方面,雖然工業級無人機有著更加廣泛的下游應用(包含農業植保、警用安防、地理測繪、電力巡檢、空中快遞等),但其當前的市場規模顯著低于消費級無人機,下游應用場景仍需培育。
民用無人機主要分為消費級無人機和工業級無人機兩種。Frost&Sullivan 的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消費級無人機、工業級無人機的市場規模分別為 283.33 億元、151.79 億元。工業級無人機的市場規模遠小于消費級無人機,僅占市場的34.88%。
究其原因,工業無人機最被看好的幾個應用領域——農業植保、地理測繪、空中快遞、消防救援及空中飛行器等,目前均有難以克服的窘境。如農業植保方面,雖然我們擁有20.2億畝農地,但目前由于飛手不足、售后服務培訓落后、無人機農藥噴灑標準待確定等等問題,都導致了行業至今難以大規模推進。
再比如在被人寄予厚望的空中快遞領域,由于低空政策未全面開放,配送物品種類、重量體積受限。無人機動力及人工更換電池,噪音、公眾隱私等等問題如果不解決,實現空中物流常態化運營就只是夢想。
即便已經獲得FAA批準已經運行了兩年的亞馬遜Prime Air,服務前期也是有限制條件:集中在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且包裹的重量將控制在約2.3kg以下。
亞馬遜PrimeAir是比較接近實際應用的快遞無人機
此外,安全問題永遠是終端普通消費者關注的首要。2022年2月15日晚,福州在閩江邊舉辦了一場大型無人機表演,但無人機剛飛到空中十幾秒,就有不少無人機失控墜落。所幸沒有砸到觀眾。
2021年,36氪曾經報道,東北地區許多農民購買過極飛科技的P80無人機,發生掉落、甚至是炸機等問題。這些都讓人們對無人機產生了“飛在天上的不定時炸彈”的標簽印象。
政策的不友好也逐漸顯現。隨著無人機的數量和飛行量的增多,根據無人機市場暴露出的一些問題,相關法規陸續開始打補丁,各種限制政策逐漸出臺。
去年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交通運輸“十四五”立法規劃》,明確將制定《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山東、川渝等地針對高鐵兩側禁飛無人機定制管理條例等等。民用無人機行業逐步走向強監管的階段,政策越多,意味著難度越大。
政策限制下,很多無人機只能用來作景區表演。
另外,不同于消費級無人機可以輕松上手,工業級無人機需要有專門的駕駛員,這部分人才目前較為稀缺,從而限制了行業的發展。
隨著無人機跨越式的發展,對無人機駕駛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能熟練操縱無人機的專業人才并未呈現出同步增加。且目前國內大多數無人機培訓均停留在無人機駕駛技術的初級層面,造成很多人在取得駕駛證后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行業作業飛手。
02 扎堆起飛,小心折翼
市場拓展與產品銷售,是工業級無人機企業要應對的關鍵挑戰。
僅百億級的市場規模,分散的下游應用領域,這樣的行業特性決定了工業級無人機市場留給玩家們的空間比較有限。目前行業內的幾個頭部玩家縱橫股份、觀典防務、極飛科技等營收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下,很難再容下更多大號選手入場。
且由于無人機屬于新興行業,研發投入需求大。如今“低垂果實區”的競爭已經激烈,即便是頭部企業也大多面臨虧損。
比如,在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這一細分品類中以53.8%的市占率排名第一的縱橫股份,自2021年三季報開始營收和凈利潤就雙雙大幅下降。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縱橫股份虧損2021.77萬元。
早已上市的億航智能表現也不好。財報顯示,2021年億航智能營收為5680.7萬元;毛利潤為3603萬元,凈利潤-3.14億元。其中,四季度營收同比跌84.06%,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114.34%。
億航的無人機產品市場遇冷
正在沖刺科創板IPO的極飛科技處境同樣尷尬。2018-2020年,其凈利潤持續為負值,分別為-689.40萬元、-3960.55萬元 、-5983.23萬元,虧損金額逐步擴大。
深究這些頭部玩家們虧損的原因,研發等費用投入增加及難以打開市場是兩大關鍵的影響因素。
無人機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產品的升級迭代速度較快,相關技術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如果企業技術和產品升級迭代的進度無法適應行業發展水平或難以滿足下游客戶的需要,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大大削弱。因此,研發成了各個公司都不敢“摳門”的錢。
如極飛科技2018年-2021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 4884.82 萬元、6947.43 萬元、9735.84 萬元和 8130.71 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15.18%、 19.49%、18.36%和 17.35%??v橫股份近幾年的研發費用率也普遍在10%左右,遠高于國家對于高新科技企業研發費用率的認定標準。
研發并非一本萬利的投資,高研發并不一定帶來高回報,尤其無人機行業本身就具有研發投入高、周期長的特點。如果在研發過程中關鍵技術未能突破、性能指標未達預期或者研發出的產品未能得到市場認可,這些研發投入就只能在遙遠的未來才能轉換為科研成果,甚至徹底成為沉沒成本。
研發是無人機相關企業的重要投入方面
市場拓展與產品銷售也是工業級無人機企業要應對的關鍵挑戰。
由于尚處于產業化的起步階段,工業級無人機在很多細分領域還處于市場培育期,很難快速打開,因此玩家們需要投入不少資源用于“教育市場”。如極飛科技就在招股書中指出,自2018年以來,極飛科技新產品線仍處于市場推廣階段且銷售規模效應尚未體現。
針對一些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廠商還需要專門為其定制產品或設計方案,這也提高了銷售的成本。如縱橫股份就在投資者交流會上指出,其派設了直銷人員團隊覆蓋國內每個省市,負責重大項目的市場對接、產品方案設計、定制開發等。
市場發展受限是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的慣常問題,但如果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企業的研發與商業化也就無法實現正常的循環,長此以往將會對行業造成傷害。
03 寫在最后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下游領域的應用正在不斷被打開,一個個新場景正在不斷落地。
2022年4月,上海防疫管控升級,在封控期間,順豐無人機一架架穿梭在城市上空,為急需物資的配送增添運力,滿足居民們的生活所需...順豐無人機在經過將近10年的研發之后,終于開始在實際業務中嶄露頭角。
Frost & Sullivan預測,2020-2024年全球工業級無人機市場將保持高增速,復合年均增長率將從2015-2019年的50.62%增長至56.43%。
但截至目前,更多數無人機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具備一定規模之后,都不可避免地被政策、技術等因素限制住了腳步。
整體上看,無人機的發展空間越向后擴延越是廣闊——就像在烏克蘭上空的軍事作用一樣,這也是資本對其期待所在。但哪一個細分市場的培育都需要昂貴的時間成本,這對于大多數成長型企業來說都是磨煉與考驗。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