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凌晨,中國軍網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此次印軍再次非法越線挑釁發表談話指出,9月7日,印軍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印軍在行動中悍然對前出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采取應對措施穩控現地局勢。
就在一周前的8月31日,印軍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占控,公然挑釁。雖然中印雙方已經進行了多輪會談,但中印邊境局勢并沒有因此降溫。印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邊境滋事。
據俄羅斯衛星社9月3日報道,印度消息人士稱,其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9月1日在一場高級會議中宣稱,印度已經做好準備和東方國家在邊境地區進行長期對峙,將擴大“拉達克地區”的軍隊部署規模。多瓦爾還稱:“印度當局允許軍隊在邊境地區使用一切手段來對抗東方大國。”
20萬邊境印軍過冬物資不足
據《印度防務新聞》8月14日報道,隨著高原地區的冬季即將到來,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印軍必須要儲備過冬物資,但要給部署在邊境地區的近20萬士兵和支援人員提供充足的過冬物資,對印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印度邊境高原地區的冬季一般從10月份開始,到次年3月左右結束,持續近6個月的時間。該地區每年到10月,就會成為一片“無人區”,對外通道將被大雪掩蓋而徹底封閉,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方面必須在1個月內運輸足夠20萬人過冬的物資,預估總量大約40萬噸以上。
在這6個月的時間里,印度所謂的拉達克地區基本就會與世隔絕,20萬印軍能依靠的只有那些提前儲存好的物資。拉達克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西部屬于克什米爾地區,在它不遠處就是喬戈里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這里是世界上最為荒蕪的山地之一。
復雜的地形和寒冷的天氣,讓印度的補給變得異常艱難。再加上印度在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運輸能力很有限,即使印度馬力全開,也不一定能在冬季到來前,向邊境地區運輸足夠20萬印軍過冬的物資,這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
印度前少將辛格表示,以印度的后勤運輸能力,有很大可能在冬季來臨前無法按時將足夠的物資運送到邊境,這將導致很多印軍可能熬不過這個冬天。而中國在邊境有比印度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印軍劣勢很明顯。
據報道,印度陸軍正通過其在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使館的武官尋找保暖衣服和雪地帳篷的制造商。此外,印度陸軍還要求軍械廠董事會加快交付極寒氣候(ECC)服裝的速度。
6千輛卡車加緊運輸戰備物資
據《印度時報》官方網站7月28日報道:印軍已經在拉達克地區,為前沿軍隊開始大規模準備冬季物資,以便應對在嚴酷的寒冬與中國軍隊在班公措、格拉-溫泉區“長期對峙”。
報道透露,”提前冬季物資儲備”(AWS)包括計劃、運輸、倉儲和分配等各個環節,都必須在降雪封山前完成,程序復雜。而今年因前沿軍隊部署增加了三倍,所以更加困難。很多地區平均海拔在15000英尺以上,進入11月后基本上不能夠補給物資。
印度陸軍在高海拔地區運輸物資 《印度防務新聞》網站
據印度媒體披露,在印度內政部最近召集的一次高級別會議上,印度政府決定加快中印邊境32條公路項目的建設。據悉,印軍為了在大雪封山之后繼續維持龐大部隊,近期動用了6千輛軍用卡車向前線運送超過2萬噸的武器彈藥和補給物資。
根據發表在《環球》雜志上的《印軍高原后勤運輸力評估》的文章介紹,近年來,印度通過各種手段提高陸軍在邊境高原地區的后勤運輸能力。在兵種編制上,陸軍專門設立了勤務運輸兵、騾馬兵、農場兵、軍郵兵等后勤兵種。此外,針對高原特殊交通狀況,印軍逐步形成了以汽車運輸為主體、騾馬運輸為輔助、飛機運輸為補充的3類運輸方式。
(1)運輸兵是地面運輸主力
據了解,印陸軍勤務運輸兵是印軍實施地面運輸的主力,通常在兵種訓練中心以營為單位組建并完成訓練,然后編配到各級部隊。
陸軍勤務運輸兵主要用汽車進行運輸補給。印度公路按等級可分為國道、邦道、地方公路、鄉村公路等。其中,國道聯通各邦、各大城市,通行條件最好;通往邊境地區的基本是地方公路、鄉村公路,且數量較少,如印度內陸到拉達克邊境地區只有兩條主要道路;通往邊防一線哨所的則大部分是非等級的山路,甚至季節性小路。為適應崎嶇的山地道路,印度負責保障山地部隊的勤務運輸營編配的200輛運輸車中,絕大部分是0.5噸、1噸和3噸這三種載重量的中小型運輸車。
(2)騾馬、牦牛打通“最后一公里”
印度邊境地區多高原山地,由于空氣中氧氣含量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汽車運輸效能降低,而有的地區根本沒有汽車路,有汽車路也可能無法將物品送上陡峭的山坡。因此,印度陸軍始終保留著古老的騾馬兵部隊。
以往,騾馬兵部隊騾子和馬的使用數量大體相當。但《印度時報》曾披露,印度邊防部隊從前用騾子運送物資,以后打算逐漸以馬匹來替代,贊斯卡矮種馬就成了印軍的首選。據悉,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設在印控克什米爾列城的實驗室對贊斯卡馬進行了保護、繁殖、改良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騾馬部隊在后勤補給中主要起輔助作用,負責將運輸部隊送至公路終點的各類物資馱到哨所據點上,打通復雜地形上補給的“最后一公里”。此外,作戰時,騾馬部隊還可以馱送裝備,比如將迫擊炮、重機槍這些較重的武器馱到制高點上,甚至還可以將山炮拆開后分批馱上高山,這種能力是其他運輸單位不具備的。
印軍近年來又提出飼養和編配牦牛的計劃。他們認為,牦牛不僅長途馱載貨物可達100~200公斤,更耐勞負重;更關鍵的是,牦牛可以抵御高山地區的寒風,能耐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極限爬高能到6000多米的冰川;善走陡坡險路、能過雪山沼澤、可渡江河激流,可謂“全天候、全地形”運輸力量,因而尤為適合在印東北邊境地區使用,在個別地區甚至賽過汽車和飛機。
(3)空中運輸應急補給
由于印軍作戰部隊與后勤部隊“涇渭分明”,大部分情況下高原后勤補給是由后勤部隊完成的。但當因自然條件導致道路無法通行,或需要緊急補給時,則會求助于作戰部隊中的陸軍航空兵、空軍運輸機,以空運方式進行應急補給。
除了1986年從蘇聯引進了4架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印度還研制成功了高原專用的“北極星”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有效載重5噸,實用升限號稱可達6000米,優于美軍“黑鷹”直升機(5790米),這意味著可以飛越邊境地區大部分雪山和山脈,后勤補給不再受制于道路不通等狀況。
近年來,印軍又不惜重金購買了美國運輸機。2008年,印度斥資12億美元,首次訂購了6架美制C-130J“大力神”運輸機,2013年又以10億美元再購6架,印軍最終目標可能是購買20架左右。該型飛機為中型運輸機,最大運載能力約20噸,可以在未鋪裝跑道的路面上短距起降,戰場適應能力極強。
2011年,印度空軍向美國定購C-17“環球霸王III”型戰略運輸機。從2013年6月首架交付,到2019年8月,11架已全部到位。該機最大運載能力達77.5噸,可運送主戰坦克、自行火炮、直升機、防空導彈發射車等裝備。
2015年9月,印度又簽署了購買15架美制CH-47F型“支奴干”重型直升機的合同,總金額達11億美元。至2020年7月,15架已全部交付印度。有媒體報道,印度現已將其中12架部署到列城機場。
與此同時,印軍大力提升邊境機場設施,在邊境地區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機場,改善附屬設施。目前印軍已形成空軍基地、大型機場、前進機場等多級構成、相互補充的機場設施體系,為立體投送奠定基礎。
印度空軍的C-17運輸機《印度防務新聞》網站
從近年印軍演習情況看,印軍空運補給流程可能為:先由空軍大型運輸機將補給物資由戰略后方的存儲倉庫空運至空軍基地,然后由中小型運輸機轉場運送到前進基地,最后由直升機轉運到一線部隊。2018年,印軍組織的空前規模的“蒼穹力量”空投演習中,使用C-17、伊爾-76等大型飛機,C-130J、安-32等中型飛機,以及米-17、“北極星”等直升機,構成“重、中、輕”互補運輸體系,打造了“接力、回路”的運投能力,提高了雪山冰川駐軍的生存與戰斗能力。
我軍或需斬斷印軍物流運輸線
8月11日,印度國防總參謀長畢平·拉瓦特(Bipin Rawat)向印度議會委員會表示,印度軍方已準備在實際控制線附近進行越冬部署。而總部位于列城的XIV軍團每年都會進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冬季補給演習。
據XIV軍團前后勤主管,退休的少將Amrit Pal Singh說,通常在冬天來臨之前的10月份就需要運輸和儲存約20萬噸的物資,然后所謂拉達克地區就會與世隔絕。這些物資稱為高級冬季儲備(ASW),可支持部隊約六個月。他說:“但是,如果有額外的人員部署,則至少需要使后勤物資增加一倍。”
所謂拉達克地區通過Manali-Leh公路和Jammu-Srinagar-Kargil-Leh公路相連。在冬季(10月至次年3月)這些公路的山口均不開放。因此在4月至9月的窗口中,印度陸軍每天需要派出約100輛卡車運送糧食,工程和醫療用品,武器彈藥和裝備,衣物和車輛。大約有80種供士兵使用的物資,其中包括大量的煤油,柴油和汽油,它們為車輛提供燃料。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講的就是軍事物流。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寫道,混亂與秩序之間的界線在于后勤。拿破侖也有一句軍事名言:“業余人士討論戰術;專業人士討論后勤?!? 這個觀察對印軍的軍事斗爭非常重要。
如果印軍繼續挑釁行為,意圖挑起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那解放軍必會給予迎頭痛擊。到那時,首當其沖就是斬斷印軍物資運輸線,等到10月大雪封山,看你這20萬大軍是何下場?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