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面,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的機遇。我這里想講五條措施。
第一,健全產業鏈,補齊短板
我們產業鏈上有一些短板,有些甚至是致命的短板、容易被人家“一劍封喉”的短板。
一旦面對不可控的政治或自然因素,產業鏈存在斷裂的危險。所以面對疫情下的全球產業鏈重構,我們應該倒逼自己盡全力將產業鏈中的一部分舉足輕重的零部件環節實現本土化,運用科技創新實現技術和工業突破,以產頂進。
擁有產業鏈集群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殺手锏,越是在當下的全球產業發展格局下,越要健全產業鏈,抓住關鍵問題,補齊短板,凸顯勞動力成本、供應鏈成本、營商環境等優勢,完善產業鏈配套設施,吸引更多全球優秀企業加入我們的產業鏈集群,用更大的開放抵御“去中國化”的錯誤思潮。
第二,啟動國內經濟循環,鼓勵出口型企業轉向內銷
中國去年出口了2.6萬億美元,隨著世界疫情的擴張,今年一季度我們的出口額降低了11.4%。第二季度的情況應該會更差。
因為一季度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疫情還沒那么嚴重,他們的生產還在運行,還在采購我們的貨;但是二季度,全球很多國家進入了“癱瘓”狀態,它們對中國的進口正在減少,出口訂單就會大量丟失。
在全球疫情可能還會持續較長時間的情況下,這些出口企業會出現訂單長時期驟減,資金鏈斷裂的極度困難。
中國的出口涉及到國際上的疫情治理,現在全球的新冠疫情確診數已經超過500萬,我認為到6月底可能突破800萬,全年會在1500萬人以上。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要針對長周期訂單低迷的狀態制定策略、改變策略,加快啟動國內經濟循環,鼓勵出口型企業把自己的產品根據國內市場的需要進行改造,擴大內銷份額。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出口是退稅的,很多產品本來是在不含稅的成本下開展出口業務的,現在內銷的話如果去收它13%增值稅或者其他稅的話,它的成本上可能不適應國內銷售,所以對于這部分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可以在一個時間內給予特殊政策:出口轉內銷,視同出口,不收增值稅,或同樣享受出口退稅的政策。
第三,鼓勵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用新技術開發國內市場
中國的人口基數、自然資源、GDP水平決定了中國自身市場巨大,各行各業都存在著大量的基于新技術的市場空間。
比如我們現在能源行業,中國每年要進口大約4.5億噸石油,我們自己生產了2億多噸,總的消耗6億多噸。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能源需求還會進一步增長,也許以后要增加到7億噸、8億噸、9億噸,如果增長了以后,增加的訂單都依賴進口,變成一年4.5億、6.5億、7.5億的進口,這樣的能源結構是不安全的。
而事實上,中國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煤炭儲量,每年的煤炭產能在50億噸,實際的煤炭產量現在去庫存壓在38億噸-40億噸,也就是說我們的煤炭產能是富裕的、閑置的。
如果用煤炭來代替石油,作為化工原料是有發展空間的。無非大家是感覺煤炭污染嚴重,比石油化工污染要大。
那么怎么樣努力研發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在清潔工藝的前提下,如何發展煤制氣,煤制油、煤化工?
比如神華集團在寧夏搞的煤制氣、煤制油是一流水平的,而且我去看過它的工藝流程,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我覺得這些企業應該發揚光大。如果我們中國用多出的10億噸煤炭搞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氣,那么我們原油的需求量可能就省掉1億多噸-2億噸。
再比如,截止到2019年6月,中國汽車每100人保有17.9輛,與發達國家相比——他們一般是每100人30輛汽車——我們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以及汽車產品自身向數字化平臺的變革,汽車產業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并將極大地帶動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
第四,重視網絡空間的市場價值,充分發揮跨境電商的作用
疫情期間阿里巴巴、京東這類電商企業營業額沒有出現下降,反而逆勢上揚,充分說明網絡空間形成的市場與傳統的市場有很大不同,在疫情期間前者能夠部分避免因為物理隔離帶來的交易障礙,所以要進一步發揮中國在跨境電商平臺上的優勢,增強跨境電商平臺服務不同國家市場的能力,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幫助他們加入跨境電商平臺,增加中國的貿易進出口量。
可以做一個判斷:10年以后,全世界的貨物貿易量1/3是傳統貿易的形式,1/3是我們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加工貿易,還有1/3會是通過跨境電商的貿易來完成。所以這地方潛力巨大。
此外,我們國內電子商務可以說是世界最發達的,但這些電商的業務量百分之八十幾都是國內貿易,而國際貿易只占阿里巴巴的全部貿易量的10%左右。
阿里巴巴國內的貿易總規模比亞馬遜要大得多,但亞馬遜網絡平臺上的國際貿易量是阿里巴巴的4倍多,說明我們的跨境電商做的還不夠,把這一塊做上去也會拓展我們的貿易市場。
第五,努力擴大進口貿易總額,實現進出口平衡發展
去年中國4.6萬億美元進出口,其中差不多2.5萬億是出口,2.1萬億是進口。
我們一方面進出口貿易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貿易也是世界最大的,這容易引起貿易摩擦。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進口國2.6萬億,中國進口額與其差5000億美元,如果我們通過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把2.1萬億美元的進口逐漸上升到2.6萬億,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國,這要比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更為重要。
其一,這會減少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大家一看你是世界最大的進口國都會爭相與你合作,從而收獲更多的全球貿易伙伴。進口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市場的衣食父母,他們會成為中國更好的貿易伙伴。
其二,進口大國在很多領域更容易擁有商品定價權,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三,進口大國的貨幣在全球貿易中也會升格為商品計價的貨幣,變成硬通貨。
其四,進口大國會推動跨境人民幣貿易清算,使得一部分進口產品直接使用人民幣付費,這樣也能更好的平衡進出口過程的外匯收支。
其五,進口產品的增加還會帶動老百姓消費結構的變化,帶動制造業產業結構、工業結構的升級調整。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調整產業結構所應該看重的。
5月14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在此次會議上,中央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謀劃、新布局,也為我們中國的企業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指明了方向。
總之,在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過程中,市場是王牌,產業鏈是王中王牌,營商環境的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是一個基本牌,核心技術創新補齊短板是關鍵牌,深化改革開放是我們永遠的底牌。
打好這5張牌不僅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發展,還能夠用實際行動回應西方政客的外資撤資論,逆全球化等言論,中國的企業也一定會突破技術封鎖,補齊產業鏈短板,中國制造的產業鏈集群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