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Nike)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之一。
多年來,它依靠領先的技術、潮流的外觀,以及創造性的營銷和品牌戰略一直保持著年輕和時尚的生命活力。它標志性的“飛鉤”Logo就是這個強大的體育商業帝國的形象代言人。
在回憶錄《鞋狗》(Shoe Dog: A Memoir by the Creator of Nike)中,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講述了這家公司“從0到1”的創建過程。
這本書的故事始于20世紀60年代,結束于1980年耐克首次公開發行的時候。本期推介文章作者Sebastian Martin分享了他的讀書筆記,希望能讓更多的創業者從中獲得幫助。
文章來自Medium網站《閱讀“鞋狗”對初創公司的4條寶貴經驗》(4 valuable lessons for startups from reading “Shoe Dog”)。
1962年,當時24歲的奈特出于對跑步的熱愛,借了錢,開始賣從日本供貨而來的鞋子。他試圖把這些鞋拿到體育用品商店去賣,但貨架上根本沒有留給他的多余地方。
他只好去參加當地的田徑會議,直到兩年后,奈特和他的田徑教練比爾·鮑爾曼(Bill Bowerman)才正式創辦了一家公司。又過了三年,公司在酒吧旁邊租了第一間辦公室。
雖然業績保持增長,耐克仍然只是一個小公司,不多的員工分散在美國各地。直到1972年,這個品牌才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而從奈特起步來算已經過了整整十年。
當然,作者提到,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節奏緩慢的時代,那時還沒有互聯網,全球化才剛開始。
但建立一個穩定的銷售實體商品的公司一定需要時間,不僅是為了銷售,更是為了創新、發展和建立信任。
正如奈特所說的那樣,誰都不會一夜暴富,公司在獲得增長的同時必須承擔巨大的風險。
而作者認為,在商業世界里建立信任不是一件容易事,奈特的秘訣是保持熱情,融入目標群體。
奈特自己一生都是一個跑步者,他是最了解教練和跑步者的人。他不斷參加田徑比賽、出席會議和參觀學校,與那些狂熱的愛好者交談。
當教練們為隊員調整或改進跑鞋的時候,奈特和他的耐克公司永遠在他們旁邊,及時學習出現的問題。現在人們以用戶研究來稱呼這種做法,但很少有人像奈特這么自然地去關心和了解別人真正的需求。
作者提了兩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其一,在60年代后期,跑道開始換用橡膠這一新的合成材料,物理性能發生變化,比如抓地力、防滑程度等都有不同。
耐克的鮑爾曼在新跑道測試時就在那里,所以他們能以最快的反應速度來開發一種適合這種跑道的新鞋,搶占市場。
其二,奈特麾下的第一個全職員工杰夫·約翰遜(Jeff Johnson)一手打造了耐克的零售店,不僅賣鞋,還提供所有跑步者感興趣的書,給有相同愛好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交流空間,真正解決了消費者的多層次需求。
奈特自己也有著一套管理哲學,他蔑視現代的管理原則,很少回復問題、信件或做出什么回應。
看上去奈特不是一個管理者,而更像是一個領導者。他經常引用麥克阿瑟將軍的話:“不要告訴別人該怎么做,告訴他們該做什么,他們的聰明將給你帶來驚喜。”
事實上,耐克初期核心團隊的一部分人完全與運動不搭邊,有人因為事故殘疾,有人過分超重,有人一天抽兩包煙。
奈特將目標統一下去后,就賦予團隊中每個人自由與權力,讓他們參與重要決策,再去期待成果。
此外,作者表示,奈特在書中也認為耐克的成功有運氣的成分。他曾有著打敗當時最暢銷的阿迪達斯的夢想,可從來沒想建造一個帝國,像現在一樣顛覆鞋類市場。
在發展階段,它也有可能半路夭折。關鍵在于,耐克想要達成為體育愛好者改善運動體驗的使命,從默默無聞到營收過百億,仍然不忘初心。
《鞋狗》通過耐克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道理:即使這樣的商業帝國也從未假定“你必須這樣做”的權威辦法。它強調了每個公司的個性和方式,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和運氣。
對于創業者來說,要專注當下,專注于你可以控制的事情。抓住機會,傾聽消費者的需求,與正確的人一起成長,才是原動力。
正如奈特所說,“懦夫從未啟程,弱者死于途中,只剩下我們繼續前行。”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