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才過半,已有至少5家AI創企密集公布了億元級融資消息。
其中,第四范式融資2.3億美元,思必馳獲融資4.1億元人民幣,AMR機器人研發商靈動科技融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拖地機器人云鯨科技獲得來自源碼資本、字節跳動領投的億元人民幣融資,曉多科技連續完成B+輪和C輪兩輪融資,資金超過2億元人民幣。
進入二季度,疫情肆虐全球,宏觀經濟低迷的形勢下,AI創企融資卻出現回暖跡象。多位分析人士、從業人員對時代財經指出,盡管融資回暖,但企業盈利仍然困難,“落地”和“全球化”成為2020年AI創業的重要關鍵詞。
◎ 新基建點燃AI投資熱情
這些拿下投資的AI公司各有特色。其中,融資金額最多的第四范式,核心優勢在于推薦系統,主陣地為“智能獲客”,協助客戶線上智能運營。公司創始人戴文淵曾是百度鳳巢系統的負責人,也在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擔任過主任研究員。
蘇州AI企業思必馳則定位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此次融資輪次為E輪,主要強化IoT、車聯網等優勢物聯網領域。靈動科技和云鯨科技均為機器人公司,前者為制造業、物流行業客戶提供2B機器人及解決方案。
可以看出,近期AI行業不論是2B,還是2C業務,通用型技術平臺,抑或垂直解決方案提供商,資本都在各個領域紛紛下注,創業項目“雨露均沾”。
這樣的熱鬧并不容易。1月31日,艾媒數據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在經歷了五年飛漲后,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熱情已經大幅降低,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均急劇下降。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受宏觀經濟影響,資本市場整體遇冷,資本逐步理性并有向頭部企業聚集的趨勢。
但今年一季度AI行業一級資本市場回暖,撐起了行情。據華秋創服統計,一季度國內硬科技領域的投融資共有53筆。從所屬行業看,人工智能行業19起,占比第一。在“新基建”7大領域中,人工智能及場景應用的基礎建設,是消費投資的主戰場。
“AI行業不像前兩年瘋狂炒概念了,但我感覺熱度還在。”一名資深AI行業投資人對時代財經表示,“機構會看更加務實,能夠落地的項目,主要集中于機器視覺在工業、安防等場景的應用上。”
從技術層面看,上述人士表示,今年不太看好NLP(自然語言處理),因為時機還沒有到。其認為,知識圖譜是個很好的方向,但能落地和發現應用場景的從業者太少。相比之下,他對機器替代人效的項目最為看好,但需要具備底層技術的硬核團隊,“這個賽道是Winner takes all(贏者通吃)”。
深度研究院院長、人工智能學會會員張孝榮對時代財經表示,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今年全球的科技投融資活動會受到一定影響。不過,他預計,2020年AI創企的融資走勢會先降后升。一季度最低,二季度逐漸回升,三季度略有反彈,四季度趨向正常。
由于新基建的扶持,投資界對于AI這項技術的價值認知將只增不減,人類社會邁向更高的機器智能的大趨勢不會改變,AI領域的投資活動將繼續活躍。
AI創企深尚科技副總裁沈陽對時代財經表示,在整體融資走勢趨冷的情況下,AI走出獨立行情,一是因為新基建背景下,技術驅動經濟,疫情阻斷人員流動,中小企業降本增效,AI創企是較好的標的;二是不同于新基建5G等持續高投資領域,AI經歷了前期確定場景應用,以及數據積累的階段后,將成指數型增長,是風險投資介入的良好機會。
百煉智能創始人&CEO馮是聰告訴時代財經,今年一級市場投資會更加謹慎,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價值的公司融資更容易,沒有核心壁壘、核心價值的公司可能會比較艱難,這是市場的自然選擇的過程。”
◎ 落地成關鍵詞
“落地”是2020年AI創企最重要的關鍵詞,所謂“落地“,即技術能夠滿足實際需求。
疫情期間一些非常規場景,為AI發展創造了特殊的應用窗口,也催生出一些新的潛在機會。張孝榮認為,包括醫療健康產業、智能客服、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大范圍多場景人員排查、高空防控、大數據分析與預測、遠程處理多樣復雜問題等場景,都有望帶給AI行業新的發展空間。
智能化物流平臺快兔物流CTO周鯤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強調了創業過程中AI項目落地的重要性。“理論和概念改變不了行業,沒有實際落地、不能結合應用場景的技術是空中樓閣。能夠提效降本、客戶體驗好,才是技術應用的關鍵要素。”他表示。
以物流行業的運輸環節為例,目前專線公司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僅部分有使用一些管理系統,AI技術基本沒有應用。這也意味著,在運輸的效率和客戶服務方面,AI技術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針對物流運輸環節,周鯤認為存在幾個重要的技術改造方向:智能路由、智能配載、智能調度、自動裝卸、無人駕駛等,而其中,自動裝卸和無人駕駛由于牽涉到硬件開發,周期長投入大,短期之內比較難見到落地應用;而智能路由、智能配載等則是通過軟件技術的應用,通過標準模型的建立和機器學習的自我修正,并且能借鑒其它行業的對應算法,可以實現較低的投入、較快的產出。
周鯤舉例,智能配載的原理并不復雜,不過一旦能實現落地應用,卻可提升至少20%以上的整體收益。
周鯤介紹,目前快兔物流正和創新工場AI研究院聯合開展合作研究及開發,二者分工明確,一個提供技術支持,一個提供實際應用場景和過程更正,創新工場主要是在原始算法模型中提供幫助,實際運用調整是由快兔自身來完成。
從AI落地的角度而言,馮是聰認為,AI+RPA技術,即企業復雜流程自動化在今年會有較大機會。“按照畢馬威統計,AI+RPA全球市場規模每年的增長率是150%。疫情之后,增長率會更高。”
其以百煉智能營銷自動化、文檔生成自動化、門店管理自動化三項業務為例解釋稱,由于營銷自動化本身就是在線服務,提供非接觸式獲客,客戶拜訪之前工作全部用在線方式完成,疫情期間需求越來越多,產品在2020年將呈爆發趨勢。
文檔生成技術可以更好的幫企業節流、省錢,通過部署機器人來代替人工;但門店管理自動化由于是支持線下業務,整體市場也會受到大環境影響。
不過,落地知易行難,其中亦有不少門檻需要跨越。
以物流行業為例,“AI技術在物流行業中落地的首要難點在于人才的稀缺。一個行業的技術改造,需要的是既懂技術又懂行業的人才。”周鯤對時代財經表示,“某些互聯網高科技人才在對行業不熟悉的情況下,憑借著對行業似是而非的認識一頭扎進來,自然是落寞收場;而物流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高層偏于傳統理念,對技術的重視度不夠,導致高科技人才的沉淀很少,也限制了物流行業的科技轉型。”
此外,智能化的前提是標準化、規范化、數據化,客戶需求的多變,貨物的多種形態和運作要求,客觀上也導致了AI技術落地的實際困難。”
◎ AI企業國際化拓路
疫情在創造機會窗口的同時,也給公司的營收增添巨大壓力,AI創企仍將長期面臨“入不敷出”的現狀。
4月14日,科大訊飛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由盈轉虧,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25億元~1.35億元。虧損原因在于,本次新冠疫情較大程度延緩了第一季度項目的實施、交付、驗收等相關工作的進度,因此也影響了收入的實現進度。此外,美的旗下庫卡機器人的中國區員工也向媒體透露,因受疫情影響,庫卡中國區不少計劃中和正在實施的項目也都遭到推遲或取消。
龍頭企業尚且如此,原本在啟動、推進項目上就面臨多重阻礙的創業公司,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更加艱難。
疫情進一步加重了公司的營收壓力,“AI產業鏈上下游陷入開工困境,AI創企能啟動和推進的項目受限。而AI創企本來就存在著現金流承壓、經營成本高、過度依賴融資等問題,疫情又帶來原材料和生產停滯、物流限制、訂單停滯、履約延遲、實施和賬期延遲等問題,令企業壓力倍增。”張孝榮指出。
沈陽指出,疫情阻斷了世界各國,包括國內各地的頻繁交流,而AI行業多為2B業務,在無法當面溝通需求的情況下,較難就實際問題和需求進行深入的交流,也就難進一步推動業務發展或新增客戶,從而增加收入。
另外,雖然疫情的加劇對整體行業降本增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大部分企業目前的關注點還是在銷售(增加收入)上下功夫,這就促使AI創企的產品能力和銷售能力需要做出調整,以適應2B客戶的發展需要。
在加速商業化落地,將企業重心從技術主導向市場主導轉移的同時,AI創企業務觸角還在積極向海外伸展。
去年7月,第四范式宣布SAP全球副總裁裴沵思加入公司擔任總裁職務。第四范式方面表示,裴沵思在SAP的豐富經驗對于追求快速增長、期望幫助各行各業實現AI戰略轉型的第四范式來說有著巨大價值。
繼國際科技巨頭高管的加入后,公司在4月2日宣布的C+輪融資中引入思科作為戰略股東。公司表示,本輪戰略投資方聯想、中信銀行,將為第四范式進一步融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奠定了良好基礎,而思科作為海外投資方,將對第四范式的國際化布局起到重要意義。
同期宣布融資的靈動科技一開始即定位全球化企業,同步開拓國內外市場。創始人齊歐曾在甲骨文負責產品和銷售,也曾供職于微軟亞洲研究院與SAP。公司產品已經在日本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商伊藤忠華北物流戰略基地上線,首個倉庫運行20臺AMR機器人,為超過600家服裝門店提供搬運分揀服務。
此外,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中,靈動科技于2019年底成立了美國銷售中心和機器人實驗室。據齊歐介紹,全球知名AMR公司MiR前美國區銷售高管也加入了靈動科技,帶領北美團隊進行客戶拓展和戰略合作。
另一家4月獲融資的機器人公司,云鯨智能研發的免手洗拖地機器人NarwalJ1,最初于2019年在海外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共獲全球1905個消費者的支持,籌集114萬美元。目前該款產品已進入量產階段,并將于近期發售。市場拓展方面,公司表示同步國內市場的同時,會優先考慮國外市場。
2019年12月,Gartner在最新報告《市場指南:中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中表示,已經采用AI技術的中國企業比例從2018年的18%增長到2019年的34%,比全球同期的平均水平高出4%到14%。
圖片來源:Gartner
中國的人工智能(AI)初創企業在各類AI應用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球的首席信息官們(CIO)對中國AI企業的本地化能力和在全球使用的案例都非常感興趣。
具體而言,一些公司正在尋找中國特有的解決方案,如漢語自動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以服務于中國或海外的中國客戶。再比如,全球的汽車制造商正在利用中國AI初創公司的車載中文語音助手來支持對中國客戶的服務。
上述報告指出,由于新加坡、東南亞國家、美國和歐洲等海外公司對中國AI技術的興趣日益濃厚,越來越多的中國AI初創企業正在海外拓展業務。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