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晚扭秧歌、街頭漫步、進廠“打螺絲”、甚至還要參加馬拉松比賽……人形機器人近來頻繁亮相,產業關注度不斷提升,有望迎來“量產元年”。
同時,一批Figure02機器人走上快遞分揀線,秩序井然地展開分揀,還能正確調整條形碼位置以供機器掃描……
此舉引發快遞行業關注,擔憂未來機器人將代替快遞小哥的工作。機器人為何要做成人形?是否會帶來一些負面社會效應?未來制造成本是否會大幅下降?
億豹網發現,在快遞行業,無人機、無人車正在大規模普及運用,而機器人站上分揀線還處于探索階段。
但放眼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已深入多個領域,包括智能制造、倉儲物流、高風險作業以及安保巡邏等。在智能制造領域,尤其是汽車工廠,人形機器人憑借其出色的適應性,被寄予厚望能夠深入產線,通過搬運和分揀等任務來推動柔性生產的發展。
人形機器人憑借其卓越的靈活性和感知能力,能夠適應更為多變的環境,成為自動化輔助工具的先進代表。
那么,為何機器人正在發展為人形?業內指出,目前人類社會制造、規劃的現實場景,都是為了方便、適應人類,人形的機器人可更好融入現實世界、勝任更多應用場景。盡管當前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搬運和分揀等領域,且多處于試驗階段,但業界對人形機器人的前景保持樂觀態度,視其為人工智能領域的萬億級新興藍海。
隨著硬件技術不斷進步,疊加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迭代,人形機器人從科幻走進現實。不過,快遞小哥不必過分擔憂,它們并非旨在“取代人類”,而是致力于解放人類于重復、繁瑣及危險的工作之中,并與智能設備協同作戰,從而提升場景的智能化和柔性化程度。
比如在枯燥的快遞分揀線,人形機器人可以24小時在線分揀,從而避免了旺季招不到人的尷尬。業內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要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離規模化應用還有距離。
億豹網了解到,在分揀環節,當前的人形機器人還做不到“神形兼備”,僅僅只是模擬了人的形態,還做不到“神似”,其敏捷性、靈巧性、精確性都無法跟人相比,效率自然比不上人工,從實驗室到工廠應用還需更加成熟、穩定的產品。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海濤說,除了“大腦”“眼睛”“關節”等核心部件的性能要持續提升外,人形機器人的整體能耗也要降下來。“業內做過模擬測試,一個機器人的大腦要達到人腦的功能,需要的能耗堪比一個小型的核反應堆,這方面要走的路還很長。”
除此之外,價格也是困擾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人形機器人常在幾十萬元至上百萬元之間,難以大規模走進工廠與百姓家中。
人形機器人是一種工具,“像人”更要“助人”,現在談替代還為時尚早。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