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去年11月,中央出臺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政策后,各地都出臺了具體的落實措施,上海的行動方案,則是優化提升物流倉儲設施,這是根據上海的地域定位,經濟特點,產業特質,現有物流運營情況做出的正確選擇,那么,其具體的舉措有什么特點?與其它省市相關政策有什么區別呢?其背后的深層邏輯又是什么呢?
一、大上海,倉儲先行
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進出口規模連創歷史新高,外向型經濟發達,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物流是基礎性、支撐性的行業。上海輻射長三角,是綜合性、多功能的大城市,大量進出口貨物通過上海港中轉集散,因此,上海需要對區域內或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空間優化配置,物流倉儲是其中之一。
整個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源頭的倉儲設施的布局以向北以及向南兩個方向延伸為主:向北,從上海的嘉定、寶山等區域,到昆山、太倉、蘇州工業園、無錫惠山、梅村等區域,明顯在滬寧高速的左右兩邊集聚了大量的倉庫:向南,倉儲設施從青浦、松江一直到嘉善、杭州,沿滬杭高速向西南延伸。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高端倉儲設施供給不足,許多以廠房替代倉儲,規格差,效率低,標準化倉儲設施的供給相對需求脫節,高標準現代化物流倉儲的總面積占比不足18%。
為此,上海市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優化提升本市物流倉儲設施及服務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倉儲為著力點推動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地方性政策文件,涉及生產、商貿、港口與國內、國際有關物流倉儲的布局優化、質量提升與服務創新。
出臺這個方案,與上海市的當前地位與物流現狀有關,也與倉儲的屬性有關。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倉儲是物流的關鍵節點,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
上海位于海岸線中部,長江入海口,是名副其實的東方經濟橋頭堡,是區域發展的龍頭和區域協作的紐帶。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既能貫通長江中上游,聯結成渝;又能帶動華北平原,呼應京津;也能聯動中國大灣區,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
上海作為我國第一大港口城市和華東重要貨運樞紐,物流業的物理載體——倉儲設施必不可少,這些設施在上海的空間布局是否合理、數量是否合適、結構等級是否合度等等,都直接關系到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經濟、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的水平。
同時,上海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物流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這些都對倉儲物流專業化、標準化和增值化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較高的倉儲設施來適應這一需求。從高標準倉庫租金的平均漲幅看,上海已接近洛杉磯的水平,表明高標準物流倉儲設施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和提升空間巨大。
總體看,上海的物流倉儲設施已基本布局到外環線以外,物流倉儲設施主要集中在上海的西北、西南和浦東三個片區,這三大片區約占上海物流倉儲設施的70%。
相對而言,目前上海物流倉儲比較薄弱,甚至可以說是遇瓶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設施等級偏低、標準庫、高標庫的比例過低,無法滿足現在貨物品種的倉儲需求;二是設施單體規模偏小,小、散、低標的問題比較明顯;三是專業化運營水準參差不齊,普遍存在專業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單位產出率低和各類事故風險高的問題。
就是以過去的標準:周轉場地、卸貨平臺、消防噴淋是判斷倉儲設施合規性的重要依據,從這個角度來說,長三角核心五城中57.7%的倉儲設施周轉場地小于25米,約54%的倉庫沒有卸貨平臺,近60%的倉庫沒有噴淋設施……
目前的上海物流發展局勢是,電子商務驅動的電商和快運快遞倉儲,包括跨境電商對跨境倉儲設施需求快速增長;生鮮食品對冷凍冷藏倉儲設施需求急劇增長;高端制造業對專業的高標的倉儲設施需求增加。
我們再從倉儲的屬性來說,倉儲是現代物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整個物流系統的中心環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倉儲過程不僅是商品流通過程順利進行的必要保證,也是社會在生產過程得以進行的保證,倉儲能夠有效的降低運輸和生產成本,從而帶來總成本的降低。
從供應鏈的角度,物流過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的“供給”和“需求”組成,而倉儲是連接兩者的重要接點,作為集散和分揀中心,無縫銜接了供給和需求這兩個動態的過程。
為應對物流體系中的變革和挑戰,倉儲設施需要不斷地創新和改進,倉儲占據物流成本的較大比重,可以作為物流成本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優化規劃和布局,提升職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將倉儲的使用和管理合理化、科學化,可以使物流體系逐步完善,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從而創造更大的利潤和社會價值。
只有透過外表因素,窺探其中底層模式,充分認識自身不足,采取措施加以改進,方能持續發展,這就是上海以倉儲優化與提高來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深層邏輯所在。
二、談優化,措施具體
上海現代物流產業已經形成“5+1+X”的空間格局,“5”指的是外高橋保稅物流園、浦東空港物流園、洋山深水港物流園、西北綜合物流園和西南綜合物流園;“1”指的是全國快遞行業轉型發展示范區、國家火炬上海青浦智慧物流特色產業基地;“X”指的是其他專業物流基地。定位各不相同,上海力爭打造全方位的物流產業,從產品配送到航空運輸、從口岸物流到制造業物流無不滲入。
上海這此優化提升物流倉儲設施及服務行動方案,是在以上布局的基礎之上進行落地,圍繞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促進物流倉儲設施及服務高質量發展,從而使整個物流產業上臺階,《方案》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畫出路線圖
《方案》圍繞著一個中心,就是降低社會物流成本;達到兩大目標,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力爭降至12%以下,高標倉占比提高至40%以上;需要的時間,從2025-2027三年;有支持措施,同時發布了《優化提升本市物流倉儲設施及服務支持政策》。
突出一體化,體現一盤棋思路,以規劃引領加大前瞻性布局,圍繞交通樞紐節點加強一體化布局,統籌對接公、鐵、水、航空等重大交通設施布局規劃,優化圍繞交通樞紐場站的一體化倉儲設施布局。
開展全市倉儲設施專項調查,建立全市統一的物流倉儲信息數據庫,納入國土空間基礎平臺“一張圖”,全面歸集物流倉儲用地及設施數據,實現物流倉儲用地和設施全周期監測。
圍繞空港樞紐,加快形成“東西兩片區”航空貨運布局,在機場及周邊規劃布局國際跨境郵件快件、食品冷鏈、電子芯片、生物醫藥等高時效、高價值商品物流倉儲設施。
圍繞鐵路樞紐,在北郊、閔行等節點打造城市物流倉儲配送中心,結合上海東站規劃建設,規劃布局高鐵快件和空鐵聯運物流倉儲設施。圍繞公路網絡,在G1503“貨運外環”周邊具公鐵聯運功能的交通節點,研究集中規劃布局陸路物流倉儲設施。
加強產業規劃引導,編制《上海市現代物流發展“十五五”規劃》。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編制《上海市物流專項規劃(2024-2035年)》,統籌完善產業園區和重大產業項目所在區域的物流倉儲設施建設規劃。最終達到實現全市倉儲設施層級網絡基本完善,設施空間布局和功能結構持續優化。
2、圈出著力點
與周邊城市相比,上海物流倉儲的總面積是最大的,前幾年的資料顯示,上海人均物流倉儲面積為1.8平方米,已接近紐約水平,但標準較低,大部分是廠房轉型而來,要進行標準化改造、專業化運營、規模化建設、信息化整合。
針對此,《方案》突出了兩個鼓勵:一是鼓勵對重點企業周邊的低效倉儲設施進行高標準改造升級,一是鼓勵園區開發主體圍繞主導產業配套建設倉儲設施。比如上海寶山北翼物流園配備了總面積超1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倉儲設施,來供中小物流企業免費使用。
工業園區轉型升級正日益迫切,先進制造業向縱深發展,從數量上說,中小企業占有較大的比例,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因此,鼓勵產業園區為中小創新型企業就近提供專業化倉儲配套,通過建設共享式通用倉庫、增加倉儲服務便利度和安全性。
圍繞海港樞紐,優化倉儲設施,比如完善洋山港國際集裝箱轉運堆場、集拼倉儲等設施,完善外高橋港、蘆潮港鐵水聯運貨運堆場和倉儲配套;圍繞內河港區,重點完善蘆潮港、外高橋、北沙港3個一級樞紐港區的貨運堆場和倉儲配套設施;
支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配套冷庫,強化流通加工、分撥配送、檢驗檢測等功能,
一部分工業存量廠房土地用于現代物流的載體建設,也不失為一個有操作性的選擇,《方案》強調針對市屬國有企業存量廠房和低效用地用于建設高標準倉儲物流設施項目,在年度考核時列為正向激勵事項。
探索發揮國資投資建設主體作用,統籌全市國有低效倉儲設施盤活改造,推動國企存量倉儲資源盤活利用:對于具有保障功能的物流倉儲業務,推動國有企業通過資源整合進一步做大做強;對符合規劃的存量資源,鼓勵新建、改建為高等級倉儲設施;對不符合規劃的存量低效設施,鼓勵開展區企合作,加快資源盤活釋放。
推動鐵路倉儲設施社會化服務轉型,深化實施鐵路物流倉儲設施隨行就市的市場化定價,加大鐵路物流場站設備設施功能改造,推動北郊、閔行等鐵路貨場加快融入社會綜合物流體系。
從全球角度,支持構建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鼓勵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RCEP成員國布局建設海外倉,鼓勵企業拓展海外倉功能,布局集商品展示、倉儲物流、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倉。
集聚起一批活躍的高能級物流倉儲投資建設運營主體,改變以單一經濟效益標準衡量物流倉儲用地績效的方式。
3、找準突破口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突破口,布局高時效、高價值商品物流倉儲設施,突出成網與無縫銜接;圍繞高端產業集群加快物流倉儲設施的融合,突出服務高新產業,制造業的特點;物流與產業融合,在這里突出了一個嵌入式,聯系更緊密,服務更有效。
以“產業地圖”為指引,銜接沿江、沿灣、滬西高端產業發展帶、制造業戰略增長極、新城及重點園區等產業載體空間,實現物流倉儲對高端制造的嵌入式服務支撐,推動制造業物流業聯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
找準突破口,方案要具體化,針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創建物殊物流倉儲設置,專業性倉儲。
上海產業集聚發展,新企業持續增加,今年2月份,僅臨港新片區簽約41個項目,總投資超400億元,涵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數據經濟、高端裝備、智能汽車、國際貿易、新能源等多個前沿領域,提升了產業發展能級。
為高端制造集群加大專業性設施配套,圍繞集成電路、新材料、精密器件、生物醫藥等產業的“高精尖”貨品存儲需求,完善恒溫、恒濕、防塵、防靜電等專業性倉儲設施配套建設。
針對張江、臨港、寶山、閔行、金山等區域規劃的產業集聚園區,布局保障研發、生產用原材料、零部件供應等專業化倉儲設施,比如上海化工區布局光刻膠、濕化學品、電子特氣等電子化學品倉儲設施,研究增加甲三、甲四類危險化學品倉庫。
找準突破口,需要創新性,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突破發展瓶頸,探求轉型路徑,實現項目落地,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比如,圍繞內外貿易,服務新型商業模式,突出倉儲設施的“精準化”布局。
突出土地復合利用創新,優化用地支持。利用存量房產和土地資源進行物流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從事長期租賃等物流經營活動的,支持產業園區、綜合保稅區以及企業自有存量土地進行物流倉儲設施建設,涉及土地性質需轉為物流倉儲用地的,相關部門提供辦理手續便利。
保障優質項目用地需求,優化土地供應方式和利用模式,合理制定倉儲設施的畝均稅收、產值、物流強度等綜合評價標準。探索政府負責土地平整并建設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企業負責建設經營性物流基礎設施,約定土地物流用途并長期租賃的新型物流用地供應保障模式。對探索多元功能、空間復合的各類倉儲項目予以用地、審批方面的支持。
以優化供給結構破解供需矛盾,以構建多功能多業態模式提升服務能級,從單一降本,到系統提質,以培育新質生產;以壯大高能級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全面促進上海物流倉儲設施及服務高質量發展。
4、強調時代性
創新研發在高端制造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針對創新研發需要具有時代性的、集成性的物流倉儲設施。具體就是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創新研發所需的小批量、多品種、專業化貨品,鼓勵建設大型集成式倉儲設施,集合高標準通用倉庫、危險化學品倉庫、溫控倉庫等各類功能,提供采購、存儲、分撥配送等一站式服務。
發展多元業態融合的“倉儲綜合體”,鼓勵工業倉儲設施與產業項目疊加,支持建設多層倉儲設施,允許分層布局倉儲、辦公、商業、加工、研發等業態,打造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業態功能復合的“倉儲綜合體”。
上海港推出ICT(內陸集裝箱碼頭)業務模式,將上海港集裝箱碼頭、場站向內陸腹地延伸,通過前置港口服務,為進出口企業提供視同上海港港口的出口集裝箱進港、進口集裝箱提箱、進出口集裝箱轉運、空箱調撥轉運等主業服務。
從時代性角度來說,倉儲需要加快提升全鏈服務能力,向供應鏈上下游業務延伸。建立集采集配、報關保稅、運輸分撥、訂單管理等供應鏈管理服務能力,支持依托高等級倉儲設施建設智慧供應鏈服務平臺,支持物流倉儲設施拓展加工、倉儲、配送、商業展示、銷售、檢測、維修等功能。
關于倉儲建設資金,形成全新的籌資、融資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物流倉儲設施項目通過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募集資金;大力發展倉單和存貨質押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服務。
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一是數智化,一是綠色化,以各類專項資金支持物流倉儲設施數智化綠色化建設。
提升倉儲設施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對存量倉儲設施數智化升級改造予以支持,鼓勵企業發展智能云倉、數字倉儲、“AI+”倉儲,實現全鏈路數字化運營和智能化決策,提升倉配一體化精準管控能力。
制定三年行動方案,推動倉儲設施智能化改造,國際化都市背景下,突出智慧物流技術應用創新,通過技術賦能提升物流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加快綠色化改造。重點推動具有溫控功能的倉庫節能環保改造,支持企業應用光伏、液氮、二氧化碳等綠色能源技術和制冷技術,推廣倉庫分層、分格等精細化溫控管理模式,鼓勵倉儲企業發展從源頭到庫存的綠色供應鏈全過程追溯和管理服務。
三、作比較,各地有異
2024年11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后,各地都發布了實施方案,這些方案,雖以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為核心目標,但在具體實施路徑和側重點上存在顯著差異,體現了各地結合自身區域特點和發展需求的精準施策。
上海貨運“十四五”規劃提到,物流總費用占 GDP 比重 13.13%,全國是14.6%,上海物流業的效率是高于全國的,針對國家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部署,上海發布的地方性政策,以倉儲為著力點推動社會物流降本。
當然,上海所采取的《方案》具有眾多優勢和借鑒意義,在政策和市場驅動下,每個地方無疑是希望建立更專業高效、更數字化的物流服務網絡,以降低的社會物流成本,而采取的道路,則是結合地方特色,各具有差異性,不能也不會完全復制別的地方的方案。
落實國家層面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工作要求,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制定印發了《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行動方案》重點是推動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試點,提升區域物流協同效率。
浙江省的省情,是人多地少,企業多,因此,在物流降本上強調土地供給,其方案主要聚焦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優先安排物流倉儲用地,強調土地集約利用與項目落地效率,通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效率。
而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則聚焦物流與產業鏈的深度協同,強調“大通道、大樞紐、大網絡”,推進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銜接。
近日,云南發布《云南省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實施方案》,到2027年,力爭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降至14.5%,而上海比率則降到12%以下,這與目前的云南物流基礎設施不強有關。
云南的礦產資源豐富,大宗商品物流重要,因此,《方案》提出發展大宗商品精細物流,實施大宗商品精細物流工程;有條件的邊境口岸、內河港口、物流樞紐布局建設大宗商品儲運設施。
但在倉儲用地方面,云南與上海有異曲同工之妙,強調落實國家對倉儲物流用地支持政策,推廣長期租賃、彈性年期供應等新模式,允許物流倉儲用地和一類工業用地合理轉換;支持企業利用原有土地進行物流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推進鐵路物流場站設施用地分層立體開發。
有的地方,也重視倉儲設施的優化,不過都是以農業倉儲為主,比如齊魯大地的山東,則專門下文,“完善農村倉儲物流設施”:而北京則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山西要持續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國家發改委2024年還曾下文,加強糧油倉儲物流設施保護。
在物流降本上,位于南端的廣州,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強化國際物流樞紐功能,提出“國際物流通道+國內骨干網絡”雙輪驅動,而中國北端的吉林省則針對東北地區農業冷鏈短板,支持冷鏈物流和農村物流網絡建設;老工業基地的遼寧,針對老工業基地的特點,提出一系列支持物流產業發展的措施。
中部大省河南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區,確保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比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以上,而首都北京的物流降本增效政策更側重于城市物流的精細化管理和高質量發展。
至于城市,杭州“真金白銀”支持物流行業發展,《政策》強調,在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方面,對入選全國物流50強的,或新晉3A級及以上的,或新晉物流標桿企業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資金獎勵。
總體來看,各地物流降本增效政策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實施路徑上充分體現了區域特色和差異化策略,如果詳細研判,都具有共性,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效果導向。
如都突出了基礎設施升級,雖然與上海專注于倉儲有所區別,還有,都強調制造業包括農業與物流業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土地制度突破,允許物流倉儲用地和一類工業用地合理轉換,支持企業利用原有土地進行物流基礎設施改造升級。
如果從區域來看,東部地區以技術創新和國際化引領,中西部側重網絡完善與產業融合,東北地區則聚焦于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都強調了區域協同,推動區域物流一體化,提升跨省物流協同效率,構建跨區域物流通道網絡和分工協作體系。
202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1%,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隨著各省一系列舉措發力顯效,我國社會物流成本呈穩步下降態勢。力爭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3.5%左右。
結語: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雙重推動下,各地物流企業將加速轉型升級,物流基礎設施將更加完善,運輸效率將顯著提升,綠色物流、智慧物流等新模式將蓬勃發展。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