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五月天演唱會疑似“假唱”事件持續在發酵,吃瓜群眾開啟了關于音樂圈“假”和“真”的大討論,實際上各行各業都有所謂的“假”,快遞圈當然也不例外。
那么快遞圈到底有哪些“假”呢?這些“假”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和背后的“真”有關呢?又該如何從根本上防范和杜絕這些“假”的亂象呢?
今天就讓我們拋開冰冷的大數據或調研證明,單純地從一線的感知來談談快遞圈的三大“假”吧!
一、“假”數據,“真”罰款
談起快遞圈的“假”,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數據造“假”,因為數據“假”涉及的面也是很廣的,我們就從快遞圈的實際操作“收、轉、運、派”各環節來簡單描述下。
首先是“收”中的“假”:相信有一個指標大家都很熟悉,叫攬收率,即客戶下完訂單以后,快遞公司需要按時及時去收件,如何驗證和保證客戶的訂單有沒有收走呢,于是就出現了取件超時、攬收超時、1小時攬收率、2小時攬收率、收件環節延誤量等等收件環節指標項的考核。
這里怎么“假”呢,旺季尤為明顯,比如客戶雖下了單但貨還沒好或要取消,公司又要考核怎么辦?那就提前開單或套單開單甚至虛假開單,這些其實都算是為了考核數據好看而人為制造的“假”攬收,看似攬收及時率高達99.9%或超時量為0,數據好看了、平臺開心了、公司開心了,一線和客戶可能就不滿了。
然后是“轉”中的“假”:時效是快遞公司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于是就有了落貨量、分批配載率、配載失誤率、破損修復率、違規裝卸、庫存滯留量等中轉方面的考核要求,這里面其中一個深惡痛絕的“假”就是報差錯或工單,重量差異、面單差異、地址差異等細小點被無限放大,曾經有理貨員因為報差錯可能獎金比工資還高的,看似是為公司控制收入漏損,實則內耗嚴重浪費太多精力時間花在“假”工單上面。
其次是“運”中的“假”:和上面的中轉類似,運輸通常也是為了時效的達成,通常也會有發車準點率、運輸時長、到達準點率、車輛裝載率等車輛運輸方面的考核要求,因此車隊和司機也會在這方面進行數據作“假”,比如說車輛的準點率,即使有異常情況發生也會讓網點協助晚點在點發車或提前點到達,這樣一來運輸時效的責任也就自然規避了,裝載率同樣也可以作“假”,要每天拍裝車后的車尾照是吧,故意把前面空著后面裝的滿滿的,表面上看每天都是滿載而歸,結果呢,都是自欺欺人的方式罷了。
最后是“派”中的“假”:這里其實和攬收中的“假”如出一轍,有攬收率就有簽收率,件到了就要及時送給客戶做簽收,所以對快遞公司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同樣有簽收及時率、時效內派送率、派件環節延誤率、妥投率、簽收未收到等等派件環節的各項考核。
最近比較熱議的上門派送,其實就是這里延伸出來的,有沒有“假”?自然會有,上門件、生鮮件有額外的上門補貼,客戶等不及自取但出庫是上門派,再如周末很多客戶不上班,但依舊會有妥投的指標在,那就只能跟客戶溝通提前簽收,等到周一在派送,這些“假”看似為客戶好,實際給客戶帶來了麻煩。
為什么會有上面這么多的數據造“假”呢?在一線做過的肯定都知道,不“假”不行呀,不“假”就會被“真”罰款或扣款,也不想這么做,但不得不這么做,更多的是無奈。
究其根因,快遞行業本身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即使上面有規定盡量不要“以罰代管”,但是對管理者來說這是最簡單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一票貨從出發到簽收,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定和考核來約束,想要有一個數據上的好結果,就要有這么多的過程項,目前來講很難杜絕這些“假”,很多都已習以為常。
當然,未來能不能解決掉這些“假”數據問題,恐怕還需要科技來幫助,數字化和智能化的AI時代或許能夠有效來管控,人管人不如技術管人,這個難題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運用,一定會改善很多。
二、“假”業績,“真”獎金
當然,“假”數據的背后其實還是因為有業績壓力,以前快遞企業沒上市之前相對來說還好點,上市以后面對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關注,都想把自個的股價穩定住市值漲一漲,于是就有了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收入和利潤指標,但市場增速在放緩,又要新加入的來搶份額,“假”業績也就隨之而來了。
那么快遞圈哪些算是“假”業績呢?“虛假刷單”和“左右互換”絕對算是最為典型的兩種方式。
一是“虛假刷單”。有一種刷單是商家和快遞內部人員聯合,商家利用“空包”快遞單號來制造虛假銷售記錄,快遞內部人員則協助商家寄送空包件或提供不真實物流信息,從而提升商家的成交量及信用評價等信譽,現在又開始衍生出一種利用快遞寄遞誘導用戶掃碼刷單的詐騙行為,這種刷單其實對快遞而言是有實際業務產生,很多時候可能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開始了,更多算是被動的刷單來提高“假”業績。
還有一種刷單就是完全的主動行為了,尤其業務淡季的時候,各家總部都喜歡用包倉的策略來刺激網點的搞貨熱情,也會設置增量補貼來激勵網點,倘若政策合理都能夠完成任務都好,完不成的時候就會有“精明”的網點進行自己刷單完成,用包倉或補貼的差額來填補刷單的空缺,這種就是純“假”業績了。
二是“左右互換”。每年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增長目標及年度規劃,然后在根據自己的業務板塊將規劃目標進行分解,尤其存在多條業務線的負責人,就會想法設法的完成自己負責的業務,一般會通過研發一些新產品來搶占細分市場的份額,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新產品往往會對本身現有的存量帶來一定的沖擊。
沖擊有多大?其實內部來說是很難評估出來的,甚至有些強勢的業務負責人也不愿意去評估,只想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管好就行,只要新產品起量很快能完成KPI上級領導很滿意就能升職加薪,甚至有的不搞什么新產品,每年調整一下數據統計的口徑,調整幾個產品的歸屬,就有好的業績呈現,這其實就是“左右互換”的做法,整體業績不增長甚至負增長,但細分到具體模塊就有繁榮的“假”業績呈現。
為什么會出現非業內人士難以理解的“假”業績現象呢?這背后還是因為有“真”獎金的誘惑,無論是“虛假刷單”的包倉增量補貼,還是“左右互換”的虛假繁榮業績,對于經營者或者管理者都是出于“利”的考慮,高額的獎金和假業績成本相對比,就會有人鋌而走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能不能夠杜絕這兩類“假”業績的產生,恐怕還需要加強監管力度和處理內部腐敗的力度,公司越大對于高層管理者的調整就越大,既要有戰略性的全局觀,又要有精細化的管理手段,快遞圈需要更多這樣的人才加入才能做大做強。
三、“假”客戶,“真”賺錢
數據能夠造“假”,業績可以作“假”,難不成客戶還有“假”的不成?實際上確實有,這里可以從外部的“假”客戶和內部的“假”客戶來分別看下。
一方面是外部的“假”客戶。這里可以統稱這些“假”客戶為黃牛,以前還只是些第三方的物流供應鏈公司充當“中間商”,現在就多了許多科技公司甚至網絡大V搞個小程序或社群就開始來“空手套白狼”,把自己偽裝成業務體量大的“VIP”大客戶,來跟各個快遞公司談一個“超低價”的合作,然后在收割那些個人寄件的“小散戶”,從中間賺取差價。
另一方面是內部“假”客戶。這個就和外部的“假”客戶有共同的套路,只不過主角從外部的人員換成了快遞公司的內部員工,有關系能拿到更低價的內部員工開始收割“中小客戶”,沒關系還想著多賺點“外快”的一線員工就通過掛靠大客戶賬號的方式來收割“個人客戶”,其實目的都一樣,就是利用價格折扣來賺取其中的運費差價。
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有錢可賺,充當“假”客戶風險也不大,自然就會有人去做。
而滋生這些“假”客戶產生的源頭其實還是在總部,客戶引入環節審批不夠嚴謹,又沒有花更多精力來識別,本身的制度策略就有漏洞,能賺差價也就一直在有人會為此而樂此不疲了,結果呢?則是存量的業務被不斷蠶食,利潤受損,很多企業開始出現業務上漲而利潤下滑的尷尬局面。
那么“假”客戶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徹底清除呢?近年來很多快遞企業已認識到這類“假”客戶的危害性,也開始有一些舉措和行動來,比如限制這類引流平臺客戶的折扣,嚴查內部違規掛靠客戶的力度等,發現一例處理一例,但想要完全管控住,或許也得借助未來大數據和科技的力量,防患于未然才行。
結語
“假”來源于“真”,“真”滋養了“假”。
快遞圈的三大“假”也折射出一種普遍的現象,那就是“趨利避害”,可以說是一種無奈之舉,也是受利益所驅動,“假”的背后就是“真”,“真”則需要更多的力量來支持,才能把“假”拒之門外。
大家身邊還有哪些“假”呢?歡迎留言討論。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