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無論職業版圖如何變化,匠心始終是廣大從業者應有的價值追求,工匠精神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長。讓高技能人才創新有舞臺、成才有支撐、奮斗有回報、“技能中國”未來可期。
中國制造,蹄疾步穩。近來就有一則消息讓國人為之振奮――C919大型客機完成全部適航審定工作后獲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將于2022年底交付首架飛機。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機的能力,這其中也凝聚著眾多高技能人才的智慧和汗水。
如今,從核心技術的研發實驗室到重大工程的施工現場,從智能工廠的生產線到廣大鄉村的大棚農田,都少不了專業技能人才的辛勤付出。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人,占7.5億就業人員的26%;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30%,其中高級工4700萬人、技師1000萬人、高級技師300萬人。
應當看到,我國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從整個就業和經濟發展需求來看,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與實際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制造業依舊是缺工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在100個“最缺工”的職業中,屬于生產制造及相關行業的高達37個??梢哉f,《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正當其時。
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此,《意見》明確要求,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這不僅是基于我國人口和勞動力供給趨勢性發展態勢做出的戰略性部署,更是進一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激發“技能紅利”的靶向性目標。
方向確定后,還需統籌推進。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到“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制度”,從“建立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多元化評價機制”到“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機制”,《意見》勾勒出了“技能中國”發展的“路線圖”。以“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為例,近年來越來越多職業教育學校讓專業扎根產業、讓課程圍繞市場、把課堂搬進車間,確保學生學以致用,實現了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讓職業教育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雙贏。
當然,實現目標也離不開《意見》所要求的“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新時代為“技能成才”創造了廣闊的發展機遇。隨著職業版圖不斷拓展,人們的職業選擇日益多元,社會對職業選擇也更加包容。但無論職業版圖如何變化,匠心始終是廣大從業者應有的價值追求,工匠精神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小到服務百姓生活,大到打造大國重器,只要弘揚工匠精神,踏實勞動,就能把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長。讓高技能人才創新有舞臺、成才有支撐、奮斗有回報、“技能中國”未來可期。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