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要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建立好清醒的自我認知。
中國新基建的大潮,一線城市最受矚目。
上海無疑是政策先行者,早在 5 月 7 日就發布了新基建政策;廣州則是先出手(5 月 8 日大規模簽約)再出政策(5 月底),北京則是在 6 月 11 日發揮首都地位優勢,在政策層面起到了標桿作用——當真是各有千秋。
那么,深圳呢?
從時間上來說,7 月 21 日的確是過于后發;從城市地位上來說,深圳不是直轄市,也不是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但從新基建的整體布局上來看,深圳果然是底氣十足的大手筆,一點都不輸于北上廣。
畢竟,深圳是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先行區的。
1、野心很大,有四個特別之處
盡管具體文件還沒有對外公開發布,但深圳的新基建布局,已經在 7 月 21 日的深圳市新聞發布會新基建專場中得到了大體展現。
整個發布會給人的感覺,兩個字:特別。
第一,規劃長遠,有五年的規劃。
從深圳的新基建政策文件來看,深圳市在《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下文簡稱《實施意見》)中,將本市的新基建布局規劃設定為 2020-2025 年,前后長達 5 年時間。
對比來看,北京、上海和廣州的新基建規劃都設定為三年,也就是 2020 到 2022 年。
由此,深圳市成為唯一一個將新基建規劃設定為 5 年的中國一線城市。
第二,范圍明確,在城市框架下重新定義。
以國家層面對新基建內涵和外延的明確定義為基礎,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是唯一一個結合自身實際對新基建在自身框架下進行重新定義的城市。
具體來看,深圳新型基礎設施的定義為: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具有數字驅動、技術迭代、產業賦能等特點,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大類。
第三,野心很大,要實現全球前列。
按照《實施意見》的規定,深圳的新基建發展目標是,在 2025 年實現建設規模和創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其野心可見一斑。
具體來說,深圳希望在 2025 年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智能范在、融合高效、科產協同的城市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帶動信息產業升級提供嶄新機遇,并且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第四,項目清晰,社會資本占比 60%。
在深圳市的新基建布局中,比較強調的一點是寧缺毋濫,不 "新瓶裝舊酒",不重復建設;不僅如此,深圳市還從項目數量、投資金額、投資屬性、項目類型等方面給出了清晰規劃。
具體來看,深圳市區兩級聯動謀劃梳理出了首批新基建項目總計 95 個,總投資 4119 億元,預計本年度可完成投資 1006 億元。其中:
社會投資項目 34 個,總投資 2447 億元,投資占比是 60%;
政府投資項目 61 個,總投資 1672 億元,占比 40%。
其中可以看到,深圳市在新基建層面,非常重視社會資本的參與,其占比高達 60%,這對于深圳市提升其經濟活力、資本流動性和民營企業對社會經濟貢獻的參與度來說,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2、深圳新基建的 "三級火箭"
從目前來看,深圳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有三個著力點:
信息基礎設施,強調的是超前部署;
融合基礎設施,強調的是全面升級;
創新基礎設施,強調的是統籌布局。
第一,在信息基礎設施層面,深圳志在建設五張通信網絡、四類算力設施、三大數字技術設施,形成“泛在連接、高效計算、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由此成為全球領先的 5G 之都,"雙千兆城市",以及全球智能計算和通用計算高地。
但總體來看,深圳在發布會上重點強調的是 5G。
根據目前最新規劃,深圳計劃在 8 月底累計建成 5G 基站 4.5 萬個,實現全市 5G 網絡高質量全覆蓋。
另外,在 5G 的應用上,深圳在智慧警務、智慧醫療、智慧碼頭、5G+工業互聯網等場景方面都有應用項目落地,比較典型的包括全國首個 5G 智慧派出所。
從未來五年的規劃來看,以 5G 為代表,深圳將建設 5G 網絡、衛星通訊、算力設施等信息基礎設施 28 個,總投資 2452 億元。
雷鋒網注意到,深圳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資金占比高達 59%,其目的就是在于超前布局。
第二,在全面升級融合基礎設施方面,深圳表示要傳統的制造、交通、能源和市政這四大領域,加快老基建的轉型升級,并且突出工業互聯網對制造業的引領作用,打造全國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名城。
毫無疑問,此處的重點,是工業互聯網。
在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相關部門就工業互聯網的建設進行專門介紹,包括政策引領、生態培育、應用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介紹。比如說,推動華為、騰訊、富士康等成立 "深圳市工業互聯網聯盟",建立 "深圳市工業互聯網專家委員會",支持寶安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工業互聯網)建設等。
從投資金額來看,深圳市計劃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融合基礎設施 25 個,總投資 651 億元。
第三,在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深圳市選擇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政策助力點,在具體實施中更加注重產學研深度融合。
深圳市表示,預計到 2025 年,有不少于 5 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投入使用。
目前,深圳市已經圍繞具備比較優勢的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等領域,首批布局了鵬城實驗室石壁龍園區一期建設、鵬城云腦Ⅱ拓展型項目、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升級換代工程、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基礎設施、量子信息科學研究平臺、國際科技信息中心等重大創新基礎設施。
從投資數額來看,深圳市計劃在集成電路、8K 超高清、生物醫藥等創新基礎設施 42 個,總投資 1016 億元。
總體來看,優先布局信息基礎設施,提供的是數字時代 "硬核" 環境;全面升級融合基礎設施,推動的是數字時代的 "融合" 創新;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提供的是數字時代的技術 "底座"。
三者各有其效用,都不可或缺。
3、深圳的底氣在哪里?
從目前來看,中國的新基建,已經從中央決策走向城市政策。
從整體來看,深圳的新基建目標不可謂不宏大,但同時也并不空泛,而是在后發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發揮了深圳的優勢。
那么,相對于其他城市,深圳的優勢究竟在哪里?
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自然是深圳在新基建領域的底子好。
就目前情況來看,深圳的 5G 部署已經走向全面,而且即將在 8 月將實現 5G 網絡全市覆蓋;寬帶普及和光纖入戶建設處于國際先行梯隊,固定寬帶人口普及率 51.5%,光纖接入用戶占比達 94.2%。另外,深圳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建設和發展水平也保持國內領先。
第二,深圳具有全球最完備、響應速度最快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可率先形成“新基建” 系統解決方案。
深圳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長期以來占到全國的 1/6 以上,依托完備的產業鏈配套,本地企業如騰訊、比亞迪等已在“新基建”多個領域建立領先優勢。
基于這個優勢,深圳在新基建系統解決方案方面,不僅可以率先完成自身任務,還能夠服務全國的新基建布局。
第三,深圳的科技創新企業多,助力大。
目前,深圳的民營經濟領軍企業多,創新能力強,目前,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呈現出頗具特色的“四個 90%”,即 90% 以上研發機構在企業,90% 以上研發人員在企業,90% 以上研發資金源于企業,90% 以上專利發明出自企業。
當然,在依靠企業研發的基礎之上,深圳也在建設綜合型國家科學中心,對于深圳的原始創新能力來說,是一個重大助力。
第四,深圳可以參與新基建的民營經濟發達。
這一點與第三點一脈相承,但從資本層面來說,更加符合新基建的大趨勢。目前深圳民營經濟商事主體占比超過 95%,7 家世界 500 強企業中有 6 家是民營企業,另外,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企業數量連續 13 年居全國首位,其中 90% 以上均為民營企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資本結構,也有利于深圳在新基建中大力引入社會資本——目前計劃的占比是 60%,令人矚目。
雷鋒網認為,一座城市要想扮演好自己在國家新基建發展中的角色,需要建立好足夠清醒的自我認知,也需要實事求是地結合自己的實際發展情況,尤其是要發揮自身優勢。
基于這個觀點,深圳的新基建規劃,顯得底氣十足,功力深厚,將自身優勢最大化,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風范。
與上海、廣州、北京等其他中國一線城市相比,深圳的新基建布局也是毫不遜色,可以說是四足鼎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 7 月 21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優表示,深圳作為一座以 “科技” 和 “創新” 著稱的城市,必須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率先發力,走在全國前列——即使它在計劃公布的時間上,已經晚于對手一兩個月。
所以,用后發先至來形容深圳的新基建野心,再恰當不過了。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