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戰江在以“中國生鮮供應鏈的未來之戰”為主題的演講中,對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發展困境,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突圍路徑,中國生鮮供應的巨頭之戰等話題做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在其看來,中國農業有著矛盾論,“樂觀地看機會很多,悲觀地講問題很大”。機會多體現在,生鮮零售市場10萬億元的規模,年平均增速6.9%,市場龐大、商機很多、準入容易、錢景無限。但從辯證地看,現代農業是大生意的同時也是難生意,主要表現為:競爭無序、熱線冒進、人才稀缺、風險難控。
其中,在中國農產品流通環節,有兩大核心痛點:流通和安全。中國農產品上行的關鍵問題在于信息不對稱、產品不標準、流通不規范、渠道不理想。”面對這樣的現狀,其表示,誰能解決痛點,誰就有機會。而要解決中國的農產品流通核心問題,一定要“四化”:信息化、鏈條化、產業化、平臺化,必須線上線下打通。這就是為什么巨頭公司花大價錢做閉環生態。
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突圍路徑在哪?段戰江總結認為要抓住以下關鍵點:
凈化城市食物鏈,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消費痛點
升級農業產業鏈,菜藍子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重塑社區服務鏈,做城市人安心廚房服務平臺
改造生鮮供應鏈,用互聯網思維跑通商業模式
此外,段戰江在其演講中也提出三個問題,中國需不需要西斯科級的食材供應商/生鮮供應鏈企業?有沒有可能出現生鮮供應鏈版的滴滴?未來生鮮供應鏈竟是誰家之天下?通過盤點分析,其指出,有能力洗牌的包括阿里、拼多多、京東、美團、永輝;而有可能攪局的,一是順豐,二是蜀海供應鏈,三是每日優鮮,四是物美,五是美菜。
回歸到商業問題的本質,關鍵問題無外乎是兩點:得人心者得天下(洞悉時代消費心理);得勢能者得天下(搶占風口變革紅利)。
以下為其演講速記(有刪減整理)
很高興有機會在這給大家分享關于供應鏈的話題,過去四五年時間我基本上一直聚焦在大農業、大食品、大生鮮的所謂“兩端一鏈”,就是生產端、銷售端和中間供應鏈三個環節的實踐和研究。
我分享的話題是中國生鮮供應鏈的未來之戰,三個話題: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發展困境,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突圍路徑,中國生鮮供應的巨頭之戰。
一、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發展困境
生鮮大家談了好多年了,中國的三農問題也30年了,年年一號文件都講的三農問題。我們怎么看待生鮮供應鏈?首先看農業的問題——中國農業的矛盾論:辯證地看,從樂觀層面看,機會很多,從悲觀層面看,問題很大。
首先,市場龐大,競爭無序。
2018年中國煙酒食品消費大概7.9萬億,如果再加上餐飲,再加上各個方面,10萬億應該是比較保守的,跟食品生鮮有關的,市場很大。但是悲觀地來講就是競爭無序,整個行業很亂。
第二,商機很多,準入容易。
稍微對農業有點情懷的,都愿意介入這個行業,就造成一種什么現象?造成過去六七年,砸了多少錢在整個生鮮行業?無論是介入的生鮮零售,還是生鮮電商等等。
準入容易什么意思?我接觸到的,不管干什么的,不管什么文化層面,都跟我說,我想做農業,我想大干一場,好多人覺得農業很簡單。但事實上這個行業最缺的是什么?專業人才。
其次,錢景無限。
問題多也說明機會多,解決問題就是成功的商業模式,但是也有很多風險難控。了解一組數據:這個市場空間會很大,每年的增速平均在7%,生鮮的消費占比占到55%,水果的消費頻次是每周三次,加上菜就是4.48次,這個是最高頻的。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很多做新零售的基本從生鮮切入?這也是為什么阿里要把農村戰略作為主賽道,三大戰略之一?就是因為生鮮消費高頻,而且這個市場空間大。
從另一個維度來講,也是辯證地看,也是矛盾論——現在農業是大生意也是難生意:市場空間大,整合機會多,競爭環節亂,應對挑戰難。難在什么地方?四個維度,這是只要研究中國農業一般都知道的“弱、小、散、多”。
我們今天講的是生鮮供應鏈,原來叫流通,中國農產品流通的核心痛點是什么?主要是兩大核心痛點,一個就是流通層面的,另一個就是食品安全層面的。
流通層面:
1、集散難,渠道擁堵。主要是戰略布局不合理,批發市場升級難。
2、分揀難,品質太差。為什么現在很多做電商的,包括好多人直接做基地,因為農民不是按標準種植的。我們往往講農業是非標品,只有中國人這么講,老外就不這么講,這是相對的問題。但在現實中,只要操盤生鮮電商最頭疼的就是這個問題,主要是缺乏現代化設備,缺乏精細化操作。
3、倉儲難,過度交易。冷庫建設不到位,倉儲體系不科學。比如說這兩年特別流行前置倉。過去很多做生鮮電商的最頭疼的是什么呢?不是干線層面,是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時候,你會發現要用很多干冰,用很多東西,成本很高。有了前置倉的好處是什么?可以放冰柜里,可以冷鏈的倉儲前置,這就是為什么所有做生鮮的必須要做前置倉,這是一個行業常識,這是一個冷鏈思維的模式。
4、冷鏈難,損耗過大。缺乏戰略布局,運營成本抬高。我認識很多富二代,跟外國學,回來做,賠的一塌糊涂,只有冷鏈車是不夠的,冷鏈是一個思維模式,是一個運營模式,不僅僅是冷鏈車的問題。我后面會講到這一個,我們現在對冷鏈的認知是錯誤的。
誰能解決這兩個問題誰就有機會,哪一些已經開始動作了?比如說順豐,有所謂的農村物流網絡,雖然快但是不夠全,布的點不夠多。比如說中國郵政,本來是有基礎優勢的,我們都知道它最頭疼的就是不快。第三個是菜鳥,菜鳥是大而不強,因為它剛剛搞起來。還有京東物流,它口碑很好但是還是不夠大。
這是目前的一個行業現狀,我們如果要做,首先要直面問題,才能尋找到商機。我們很多時候講賽道,我說賽道要找好一個切入口,一般賽道像高速,是封閉式的,不是你想上就能上的。
核心解決中國的農產品流通問題,一定要這"四化":第一個線上線下的信息化,第二個線上線下的鏈條化,第三個產業化,第四個平臺化。都必須線上線下打通,這就是為什么巨頭公司花大價錢,為什么要做閉環生態,過去的教訓是只做一塊是做不起來的。
搭建信息鏈:要強調信息的有效性、服務的針對性、通道的順暢性和鏈條的完整性。
打通供應鏈:聚合優質產品、理順供應保障、擴大銷售市場。別指望幫助中國農民賣東西,你能幫助某一部分的農民。所以聚焦一些,無論是兩品一標,三品一標,就是聚焦一些優質產品,地理標識的產品,就是所謂的爆品思維,然后把供應鏈做到極致。
整合產業鏈:生產端的標準化、規模化+流通環節的效率化+零售端的多樣化。
形成價值鏈:很多人說做農業很苦,不掙錢,就是沒形成價值鏈,農產品是有它的品牌效應的,看怎么做。過去我們幾年地方上政府很愿意做瓜王,就是一個蘋果、一個西瓜要賣多少錢,這個方式不對。那是在原來信息媒體不發達的基礎之上玩點噱頭,現在不需要了,現在有很多新鮮的玩法,不僅僅是在抖音上。
另外就是流通環節的集約效應。有集約才有價值。這就是為什么菜鳥急了自己干,不是野心很大,是因為現在整個供應鏈目前發展情況滿足不了它的需求,你們成本降不下來它就能降,就是這么一個道理,不是誰霸氣不霸氣的問題。
二、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突圍路徑
剛才講的是一個困境的問題,最終得出一個梳理。具體怎么玩?因為不是說所有的企業都是巨頭,都要按那個玩法來玩。要解決問題直擊痛點,我們往往講的痛點思維。生鮮消費的核心痛點是什么?
第一個多重安全隱患。
就是食品安全,要安全、放心、可口、健康。所以蔬菜的價格一樣降不下來,它不是奢侈品。我一個朋友在廣州種有機菜,稍微價格貴一點就沒人買他的,感覺很委屈,就在街頭自己吃,證明他這個是有機的,這個思路不對。中國人為什么愿意進口國外的生鮮、國外的肉呢,是因為國外的便宜,國外的糧肉基本是我們價格的一半。
我們知道為什么雙匯比一般的盈利高十幾個點,不僅僅是規模大,它收購美國最大豬肉生產企業史密斯菲爾德,這是收購層面的一個成功。另一方面關鍵是什么問題呢?就是美國的肉便宜,中國豬肉價格在波動,通過內部價格調整就能平易成本的問題。
第二個傳統種植危機。
我們現在國內的種植,剛才講投入低、技術差,生產方式落后,所以好多優質菜、水果我們吃不到。很多人為什么說貴,自然而然地反應,品質好點賣的也好,這就是傳統的種植危機,到底怎么樣去升級,后面會講到這個思路。
第三個是行業發展困境。
消費者吃不到,買不到性價比很好的,價格周到的生鮮產品。
第四個就是生鮮市場亂象。
整個行業沒有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沒有系統解決方案,沒有權威行業平臺。每次都是幾個記者悲情的喊幾句,第二年繼續喊,這肯定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幾個方向:
我剛才講每個模式都是一個思路,看你怎么解決。
升級農業產業鏈,菜籃子是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我們都知道菜籃子、米袋子都是各個地方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可以說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服務載體,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的創新抓手,就是做農業產業鏈的升級。
重塑的社區服務鏈,這個就不展開講了,要做安心的一個廚房服務平臺。不僅僅是開一家店的問題,有四個維度:生產工廠化;基地郊區化;終端特色化,要做前置倉,做旗艦店,甚至可以做流動配送車;平臺O2O。
改造生鮮供應鏈,用互聯網思維跑通商業模式。這個一定要有聚焦思維,只要不是大平臺,我都建議都要聚焦。
城市聚焦:超級城市、一線城市、特殊城市,先別覆蓋全國。什么叫特殊城市?比如說青海、東北方面的,稍微了解這個行業都知道,有些地方的菜,貴的都可以當海鮮賣,這個價格差怎么打。
單維聚焦:果蔬/水產/肉食、糧、凈菜/餐飲/2B,都可以做單品供應鏈,先把一個供應鏈做到極致就有機會。依附一些巨頭不丟人,不要反對這個,能站隊提前站隊,站好隊就是機會。
渠道聚焦:商圈高度滲透,區域網絡搭建,還有單品全網體系等等。
服務聚焦:要不就專注平臺搭建,專注數據服務,專注零售創新,幾個維度看你擅長做哪一塊。整個行業大概是這么三個維度,供應鏈正在加速起來,這個肯定是靠散亂小的物流公司是不夠的。
整個的平臺模式不展開講,PPT會分享給大家,基本上都是這幾塊,一定要通。
三、中國生鮮供應的巨頭之戰
最后一個講講巨頭之戰。首先中國需不需要西斯科,很多人說誰是中國的西斯科,現在還沒有。
第一肯定需要,為什么?考慮兩個維度:第一個美國、日本,發達國家基本上外出就餐人數的比例是51%-52%,每一年的變化不一樣,大概是這個概念,中國將來也差不多,現在就差不多,這就是為什么外賣能起來。第二個中國老齡化非常嚴重,需要人給他送飯,這里一個大趨勢。
肯定需要有這么一個平臺,但下面這個數據告訴你一定要達到這個。我們有時候做企業運營不要單看某一個數據,比如說人數到6萬了,但是你坪效到了嗎?人數到了嗎?市占率到了嗎?人家6萬人拿到的市占率是16%,你拿了多少,這些數據要自己問自己。這些數據給大家參照。
第二,中國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生鮮供應鏈版的滴滴,過去幾年在投資方面或者融資方面最有現象級的就是滴滴。目前估值是600億,現在有120億的現金儲備,但是2018年的虧損是109億,這么算下來它的現金也夠6年的折騰。
它對標的是Uber。Uber2018年的虧損18億美元,跟它差不多,估值760億美元。Uber Eats就是送外賣的,去年的增長是3倍的增長,也就是說在美國Uber司機送外賣這個業態是成立的,模式是成熟的。滴滴也試了外賣,花了十個億,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卻賠的一塌糊涂,三千人全部開掉。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路徑不對,不應該這么跑。
反過來講中國需不需要,有沒有可能,坦率地講沒有可能。就是說在整個生鮮行業有沒有可能這種現象級的投資,沒有。因為我們受了20年的啟發,發現垂直砸錢是起不來的,無論是全網還是倉配一體的,還是專注冷鏈的,還是做最后一公里的,還是做垂直B2B的,如果只有物流思維肯定沒機會,這不是我的觀點,是資本層面已經達成共識了。
我們看看阿里是怎么玩的,看懂阿里這盤棋,它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機會,它的犯錯也是我們的機會。它將來要在十年的時間做成萬億營收、萬家門店規模的大食品超級新零售巨頭。很多人覺得這個不可行,以美國西斯科為例,每年增長最高也就到10%。盒馬去年140億,今年就已經突破了300億,300億到1萬億要翻百倍級的增長,怎么實現?
首先告訴你,過去十年阿里的收入,就是30多億到3000多億;第二個我從各個體量算過,理論是能達到的,至少它是按這個模式來布局的,但是是有問題的。阿里是怎么布局的呢?它本來想生產端發力,由菜鳥來做。中間的供應鏈發力,本來是依托易果,但是易果有點不務正業,都把天貓生鮮交給你了,它自己還在運營自己的小平臺,運營的一塌糊涂,去年年底才做調整,才聚焦到供應鏈,很大的戰略失敗。所以去年年底開始讓盒馬來牽頭做生鮮供應鏈,建了七個倉,規模都很大。
但是因為盒馬剛剛去年年底才調整,盒馬把這盤棋能不能下通還很難說,但是我們大致要知道,盒馬聚焦的兩個定位,一個肯定是中國將來最大的生鮮零售連鎖企業;第二個就是它肯定堅定不移要做中國最大的西斯科,就是食品供應鏈。盒馬國內生鮮供應鏈重點工程:蔬菜基地郊區化、水果基地網絡化、肉奶工廠訂制化、糧蛋產地生態化。這個不展開講了,將來還可能做銷地的集散中心,就是所謂小地批發市場怎么升級,這都是它將來要考量的。
整個供應鏈的優化方向,這個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是理想中的模式。就是這個模式里頭,每個模塊正在不斷的優化、深化,我們很多時候不要大同小異,我們一定要看細節,能做到比他們更高更好,我們就有機會。
補充一點就是阿里落地配升級戰略,就是前兩天剛剛公布的丹鳥,它為什么要做落地配的升級戰略,就是區域化、本地化,聚焦在生鮮、飲品、食品,包括鮮花,很多人講這是對標京東、對標順豐,阿里根本就不這么想。它不是從這個競爭層面來分析這個事,它是滿足整個大戰略,怎么服務比如說阿里到萬億規模的盒馬到那個層面去。
未來供應鏈竟是誰家之天下?
有能力洗牌的,第一我認為是阿里(勢能優勢),阿里的野心是整個領域的50%以上。不要管它吹不吹牛,看人家的布局是怎么落地的。它花了多少錢,怎么布局這個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第二個要關注拼多多(2018年農副產品訂單653億元,同增23%),特別是去年提出一個農村計劃,也是生鮮為主,這是它的主賽道。賣假貨不僅僅是剛剛從拼多多賣起的,原來淘寶也是在買假貨,這個不重要。
第三個是京東,京東現在有點不在狀態,特別在生鮮遇到的一些問題。但是整個京東的整體體量還是非常有價值,有機會的。
還包括美團、永輝。永輝現在就是沒錢,資本不太看好,融十個億都比較辛苦,盈利模式太單薄了。我們知道西斯科整個生鮮供應鏈利潤率才2%,這個行業本來就是微利行業,只有靠規模,別指望生鮮行業是一個暴利行業,除非你在供應鏈層面打通了,所以永輝這個模式比較尷尬。
美團最可怕的就是有強大的執行力,特別是新業務模式,能實現300%的增長,這是很可怕的。
有可能攪局的:一是順豐;二是蜀海供應鏈(專業/心態優勢),這個公司是學西斯科,在專業化方面做的是最好的;三是每日優鮮(聚焦優勢),但是它缺什么?缺供應鏈,缺物流支撐體系,好在有京東。
這就看出阿里整個戰略的高明之處,雖然有很多戰術性的錯誤,包括用人方面的失誤。但是阿里對中國未來商業行業的布局和態勢結構方面,它是獨一無二的,非常超前的。所以要看透它,看懂它對我們做經營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是物美(格局優勢),大家要研究供應鏈或者研究生鮮新零售,要高度關注一下張文中先生,這個同志很了不得。他境界不一樣,想法不一樣。他目前做的是最好的。為什么京東也好、阿里所謂的電商賦能都沒賦上,而他賦上了。你看他的數據、套路,特別是要高度關注物美內部是怎么管的,特別是怎么管年輕人的,非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五是美菜(6萬人,估值70億美金,日訂單13億元),目前號稱是小獨角獸,但是這個模式有很多結構性問題,包括整個生態沒看明白。這個行業里面一定要學會結盟,你學會結盟總有你吃的,很有可能是這個行業下一個巨頭。
三、中國生鮮供應鏈的破局機會
這個概念我說了七年了,我一般在內部說。積極利用"三農問題"政策導向優勢,最大限度挖掘公共交通資源潛力,優先布局高鐵便捷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力八縱八橫高鐵沿線物流節點城市,搶占地鐵城市同城配送戰略高低,高校搭建優質生鮮的供應鏈物流網絡。
國內生產端:基于高鐵的全國基地網絡。
簡單就是找在高鐵邊上的節點城市。高鐵過去兩年做了很多扶貧,高鐵配送網絡是最合中國國情的,也是最有空間的。
城市零售端:基于地鐵的同城極配網絡。
我們知道晚上地鐵十一二點就停止運營了,這個運力多好。搞什么無人的,無人的怎么跑。這個網絡是非常成熟的。
但這個可能絕大部分,90%的企業可能做不到,但不等于你就不能做。
最后,今天整個的分享又回歸到商業問題的本質,無外乎是兩點:“得人心者得天下(洞悉時代消費心理);得勢能者得天下(搶占風口變革紅利)”。
得人心者得天下,洞悉時代的消費心理,不要玩花樣,90后都30歲了,所以要聽90后的話。聽90后媽媽的話,聽老婆的話你生意就好做了,不要你覺得對不對,包括廣告,包括營銷模式,包括產品。
然后就是得勢能者得以天下,搶占風口變革紅利,四個維度:
政策勢能:政府難題、發展難關、民生問題。政府的難題就是機會,當前的發展難關就是機會,民生問題就是機會。
技術勢能:三農數據云端化、農業裝備現代化、平臺服務網絡化,這都是機會。
變革勢能:行業變革、國企改革、業態優化。國企改革就是混改,地方混改,過去幾年的大企業好多都是這么起來的。
思維勢能:破解角度、思考維度、布局深度,從這幾個維度。
思路決定出路,希望今天的分享,無論是對做市場的還是搞研究的,包括年輕人,都有所啟發,謝謝大家!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