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華東區某地的經銷商張老板,突然給我打電話,“統倉統配,還能不能做?”,當時我有點奇怪,難道統倉統配不能做了?他告訴我,“之前經銷商做統倉統配還挺熱的,但這段時間好像沒聲音了,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都死了?”
跟張老板聊了近半個多小時,掛完電話結束,不禁讓我思考他的疑惑。的確,對比之前的熱,當下的統倉統配似乎有點冷了。
一、兩年前,統倉統配很熱
反思過去,看清當下,把握未來。
“統倉統配”的概念,被業內熟知大概是在2016年前后,以京東、阿里為首的互聯網巨頭走入線下,打著重構、變革快消品分銷鏈路為口號,此時,在線下做傳統分銷的從業者一片嘩然。面對巨頭跨界打劫,面對擁有互聯網思維的創業者,傳統生意人開始紛紛找尋“救命”的出路。
坦率地說,過去靠著中國人口的紅利,消費需求的增長,經銷商年銷售額增長20%-30%,是正常情況,常態經營。但2013年后,隨著增量轉存量,存量進入白熱化競爭。同時雪上加霜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經銷商的焦慮開始蔓延開來。京東、阿里以及諸多創業者的入局,焦慮徹底被點燃。
等生了病,才想起來要看醫生要養生,經銷商也是如此。日子難過,野蠻人入侵,基于這樣的背景,不少經銷商動了轉型的念頭。往哪里轉?最容易想到的是“聯盟”。
聯合周邊經銷商,共享一個倉,共享一輛車,把成本降下來,資源共享,一起抱團,抵抗外敵。彼時,共享經濟也恰好處于風口。當越來越多的經銷商轉型倉配時,經銷行業的風口就此形成,統倉統配便呼之欲出。
經銷商心理盤算著:“原來10輛車給1家門店送貨,統配之后1輛車搞定;原來10個經銷商10個倉庫,淡旺季明顯,空耗嚴重,統倉之后變成1個倉庫,倉庫交叉使用,既抱了團,又降了本?!?/p>
此時的B2B,也是一路高歌猛進,不管是賦能,還是增效,一切歌舞升平。另一邊,資本也在不斷加碼B2B,基于同城物流的創業者也享受著紅利。2017年12月,倉配服務平臺·萬超幫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2018年1月,倉配物流平臺·凱東源物流獲普洛斯金融1.1億資金支持;2018年6月,城配平臺·唯捷城配宣布獲得1.16億元B輪融資。與此同時,京東、阿里分別推出聯合倉、前置倉項目.......
熱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機會。
雖然在經銷商數量上,對標其他行業,快消品行業絕對拔得頭籌,但多沒用,經銷商彼此之間沒有對應的組織,行業高度分散,在倉儲物流配置上,高度重復,而且商品從工廠到經銷商到二批到零售門店,多個環節,多次周轉,多次配送,社會資源被大量的浪費。全國近80萬的經銷商/二批商,這意味著全國80萬的倉庫。
按照萬超幫創始人陳思廷先生的說法,快消品背后的倉儲物流空耗有著百億規模。商業的變遷史,就是經營效率的升級史,低效空耗一定是要被打破的。另一方面看,外部環境,也催生著倉儲的變化,隨著中國大規模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經濟規律正把經銷商往城市外面趕,因為市內地皮越來越貴,倉庫租不起。
這是眾多經銷商、倉配創業者和風投機構,涌入倉配賽道的原因,高效倉配一體化的機會,以及背后數據、金融和資源的價值。但機會背后往往藏著挑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二、如今的統倉統配,有點冷
統倉統配是一個生意,但或許不是一個好生意。
湖北一家人物流的汪波先生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說有行業是賺著微不足道的錢,操著賣白粉的新,那轉型做統倉統配一定算是其中一個”。經過17年,18年的實干,回首發現,統倉統配似乎并沒有初步設想的那么美好,理論邏輯很合理,但現實卻當頭一棒!
統一倉儲,統一配送,根本省不了錢。相反成本更高了,規模不經濟。托盤、叉車、地牛、系統支持、高位貨架、自動分揀線等等,這些“高科技”的硬件投入,以及軟件的人才要求,成本急劇上升。不僅如此,內部的管理協調,招經銷商入倉,沒有哪一件事是省心的。
因此業內慢慢達成一個共識:“不能賺經銷商的錢,你也賺不到經銷商的錢”。為什么?傳統的分銷鏈路,在利潤分配上已經沒有再壓縮的空間了。以重深度分銷的企業來看,統一、康師傅經銷商,基本上賺的就是倉配利潤,你分不到錢。
本來是為經銷商服務,卻收不上錢,生意看著紅火,倉庫滿滿當當,車輛進進出出,卻在微虧或者持平上徘徊,這是當下轉型做統倉統配的經銷商面臨尷尬境地。
是機會,還是陷阱?
倉配對于快消品,猶如電商之于快遞?;仡櫩爝f崛起,它是0到1的過程,快遞是伴隨著電商的興起而逐漸普及。而倉配,自市場經濟之后,以供銷社主體的商品流通分銷,轉為個體經銷,倉配便一直伴隨其中。
想實現倉配的一體化,集約化,統倉統配猶如一個從1到0再到1的過程,只有先打破固有傳統的倉配,才能重構新倉配。這個過程著面臨諸多挑戰。在一片廢墟中,構筑高樓簡單,但要在平房中,重筑高樓林立卻無比困難,大量的“釘子戶”,會擋在你面前。
既然賺不到經銷商的錢,有人就提出,給經銷商上賦能,提供金融,提供系統,但經銷商似乎不吃這套,賦能談多了,就容易被看做是騙子。經銷商干了這么多年,第一是成本思維,廠家讓經銷商加人加車,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成本上去了多少。
在筆者看來,此時冷下來反而是一件好事。理性看待,不再盲目跟風,嚴謹思考,務實推進,才能看清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三、統倉統配的出路在哪里?
熬,是基本戰略,尤其是舊城改造。
任何一件事從誕生到茁壯成長都需要時間,在初期是看不到太大成效的,一旦發展起來,可能對傳統行業是致命的。眼下沒有成功,當下有點冷,不代表新生事物無法適應,不符合商業規律。
2018年,在新經銷組織的快消品城配物流大會上,主持人問幾位正在嘗試轉型統倉統配的經銷商,其中有略虧的,有盈利的,當主持人問,“既然做城配這么難,那么如果時光倒退一年,讓您重來,你是否還愿意再做?”,經銷商們還是堅定地回答,堅持做。
為什么?因為他們知道,轉型從來不是為了今天能不能生存下來,而是面對多變的環境,為了明天能不能活下來,活得更好!
為了更加客觀地描述,經銷商轉型統倉統配的經營業態,筆者也電話詢問了過去新經銷關注的數位經銷商。當褪去曾經激情的幻想后,他們坦言,雖然轉型的過程,歷經坎坷波折,但如今算是穩定下來,倉配服務不是簡單的統一倉儲,統一配送,相對過去商貿的粗放式經營,做倉配服務更加需要耐心,一步一個腳步,腳踏實地。統倉統配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好幾步。
在新經銷看來,統倉統配只是一個業務形態,而非商業模式。每位轉型倉配的經銷商因為各自的資源背景和思考維度不同,依托倉配服務,形成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偨Y起來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快消倉配服務商。
單一為經銷商提供倉配服務,通過服務實現營收,這是當下轉型統倉統配的常見形式。此類經銷商要想盈利,關鍵在于精細化的財務控制和入倉品項的規劃。
財務控制簡單理解是,在中后期階段,入倉每一位經銷商都要考慮是否能實現盈利,前期可戰略性虧損,但中后期必須嚴格控制;
入倉品項,如果在倉配的基礎服務沒有太多成本優勢,一定要考慮其他服務,比如拆零業務。因此在入倉品項結構上,休食、日化、百貨占比一定要大于水飲,尤其是如康師傅、統一、可口可樂這樣的高頻低毛利商品。
第二,地方倉配服務商。
除了為快消品行業提供倉配業務之外,納入更加多元的業務場景,比如五金、母嬰、餐飲、農產品,甚至為全國性的電商平臺提供落地配業務。當然,還有近期的風口項目:社區團購,為社區團購企業提供倉配業務。以地方為商業半徑,整合地方碎片化的倉配業務。
第三,快消倉配平臺商。
以倉配為基礎,前期戰略性虧損,或者盈虧平衡。盈利方向有兩類:第一類,連接上游廠家,選擇差異化的品項,聯合入倉經銷商,合資經營,平臺隱性入股。依托倉配,做大商流;第二,鏈接下游小店,延伸多元生意機會,比如社區團購業務,B2B業務等。
冷下來,并不能說明此路不通,正因為冷靜,反而會讓經銷商更加理性,更加務實。統倉統配的路才剛剛開始.......不管快消品供應鏈如何升級,如何變革,始終逃不掉一點:商品需要通過倉、通過配到達門店。
倉配是快消品供應鏈的咽喉,熬下去,就能看見勝利的曙光!
具體如何熬,筆者建議第一要務是做好財務控制,保證盈虧平衡。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商業模式,首先將倉配服務看做一門生意,做生意要賺錢。比如逐步剔除不賺錢的入倉經銷商;第二,增加更多業務收入來源,比如接入供應鏈金融服務,為撮合型B2B平臺的提供倉配業務;第三,如果有機會,就加入更大組織的城配網中,接全國到地方的訂單。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