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汽歷史可以看出,從最早的合資到現在投資的方式實現控股或間接控股,使得集團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上都有布局,有強大的產業朋友圈及合作文化氛圍與基因,在當前的形勢下,利用的好,可成優勢,利用的不好,不與時俱進,可能成為發展的桎梏。
上汽在傳統賽道上積累了的用戶基本盤、服務網絡、產業布局以及穩定的現金流、成熟的造車體系等優勢是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所不能比擬的,這對于上汽來說,在面對挑戰中,只要能轉變觀念與管理戰略,更多是優勢而不是包袱。
從技術儲備來說,上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淀和底蘊,10年來,上汽集團在智能電動車核心技術領域的投入近1500億元,帶來了豐碩的技術成果,累計獲得26000余項有效專利。
成功推出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七大技術底座”,包括行業領先的固態電池、數字智慧底盤、“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電子架構、高階智能駕駛、DMH超級混動、零燃魔方電池等創新技術,目前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技術儲備轉化成生產力的問題。
DMH超級混動技術以軟件算法為核心,將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推至46%、電控系統響應速度縮短至0.2秒,實現“中國混動”從技術追趕到標準定義的歷史性跨越。
全新智己LS6搭載的“靈蜥”數字底盤,使近5米長的車身靈活性媲美小型車;“蟹行模式”,可以橫著走,輕松應對困擾新手司機的“側方位停車”等難題。
上汽研發的固態電池,在性能、成本與安全性上遠勝于液態電池,是上汽手中的“技術王牌”,總之,手握各個關鍵技術領域的王牌,正是上汽自主品牌在內卷市場突圍的底氣。
在當前汽車行業面臨資本寒冬的背景下,上汽智己在2025年年初宣布成功完成B輪百億融資,證明了資本市場對上汽集團在高端新能源以及智能化領域的技術和市場規模的雙重認可。
大集團作戰成為上汽自主品牌面對價格戰的底牌,上汽一月份業績好轉,似乎有了王者歸來的先兆。1月份上汽實現整車批售 26.4萬輛,同比增長7.9%,終端交付35.3萬輛,領跑國內同行,其中自主品牌終端交付20.6萬輛,占集團整體銷量的比重較上年同期提升近6個百分點。
而新能源車終端交付8.7萬輛,繼續位居行業頭部陣營;海外市場頂住外部壓力,實現終端交付9萬輛,同比增長7.8%,環比增長12.5%,重回行業領先。
在漫長且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中,找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和向上生長的關鍵點,至關重要,上汽正在尋找自己的新生之路,步入新的速度和節奏。
結語:中國汽車產業充滿挑戰與機遇交織的當下,對于上汽集團這樣的擁有76年歷史的大型國企、處于業績下滑狀況而言,戰略轉型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改革的試驗田,而非舊模式的守墓人。
在新能源洪流中,陣痛之后的上汽,將走出一條新路,人們常說,風雨過后是彩虹,2025年上汽能否迎來彩虹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