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無人配送物流車,目前有三大類玩家,一是美團、菜鳥、京東平臺型,各家實力都不俗,且有充分的應用場景;一是汽車產業型企業,比如東風、宇通,作為附產品,是產業鏈的延伸;再一個是專業的初創企業,其中的佼佼者有九識智能、新石器、白犀牛等,我們在這里只談一談白犀牛。
一、順豐領投
近來以來,無人物流車賽道已經站滿了有頭有臉的VC,然而,能受到產業資本青睞,從而進行領投的公司,還不多。白犀牛受到順豐的關注,并數次加碼投資,自然有其獨道之處。
在無人配送成為資本市場自駕新寵之際,白犀牛自然也不會缺席這場融資盛宴,成立伊始,就接過了當時在低速無人物流和礦山無人運輸等領域投資多家L4級自動駕駛公司的辰韜資本拋來的橄欖枝,隨后線性資本,索道投資、長安私人資本、基石資本、云錦資本等知名機構悉數登場。
5年間,白犀牛一共完成6輪融資,但最重要的當是產業資本的加持,在其2億元B輪融資中,由順豐領投,鑫源汽車與老股東線性資本跟投,近日,順豐系又以約1.56億元現金聯合增資白犀牛,這不僅是快遞一哥對白犀年的肯定,更是白犀牛近年來發展的寫照。
其實,去年8月,白犀牛完成新一輪股權變更,順豐就成為了新增股東,持股比例為7.3114%,所以說,白犀牛與順豐的合作,不僅在應用領域,更交織著資本紐帶。
產業資本對于初創公司的投資,不但要看行業發展前景,更要看創始人的能力如何,能讓順豐心動的原因自然有白犀牛優秀創業團隊的緣故在內。
初創公司,創始人的履歷很重要,白犀牛的創始人朱磊大有來頭,他不僅來自中國自動駕駛人才的黃埔軍校百度,更是為百度打下自動駕駛江山的技術人才之一。
2015年底,百度宣布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朱磊就是創始成員之一,主要負責系統集成,2016年之后,百度無人車的集成技術框架、工程化產品,都是由朱磊主導。
而白犀牛的技術大拿,聯合創始人夏添博士,是具有L3、L4、Robo-Taxi、車路協同和智能交通等多個項目一線經驗的前百度T9級技術專家,曾帶領團隊搭建百度無人車深度學習系統,建立了百度無人車在AI能力上的技術壁壘。
基于此前在百度的豐富的經驗和不凡經歷,他們一個負責戰略,一個負責技術,共同在2019年創立了白犀牛,而今年3月,原東風商用車公司總經理黃剛加盟白犀牛,出任總裁一職。
這一組合的創業團隊,積累了豐富的自動駕駛從研發到落地的項目經驗,這種技術基因帶領著企業快速完成無人城配車技術體系的搭建。更為可貴的是白犀牛的創業團隊認識到,天下不是圍著你轉,創業者要理解不同人想法,去尋找共贏點,不斷學習,刷新認知;想從客戶掏錢,得先讓其確信你能幫他省錢,要沿著降本增效這條主軸進行商業化。
當然,順豐的無人化投資邏輯,不僅關注創始人,其實九識創始人孔旗,文遠創始人韓旭均曾來自百度自動駕駛團隊,而是更關注如何爭奪核心算法,掌握技術主動權。
早期,順豐將要戰略投資新石器的聲音不斷傳出,確實,在2023年6月,順豐首臺冷鏈無人車運用于接駁工作中,就是與新石器展開的合作。順豐2023年上了大幾百無人配送車,其中有新石器的,也有九識智能的,前者是集團層面合作,后者主要是和個別網點的合作。
當時,新石器100多人的研發隊伍在杭州配合順豐,準備了1000臺測試牌照,不過最終順豐把目光轉移至白犀牛。業內有人認為,這一轉型的原因是新石器采取規模化擴張策略,白犀牛更聚焦輕資產運營,專注算法與場景落地。其實,新石器與九識由于發力早且技術優勢突出,位居第一梯隊,有報告指出,兩家龍頭企業將在今年預計占據80% 的市場份額。
從新石器到白犀牛,順豐的投資邏輯逐漸清晰:以相對小的成本掌握核心算法技術能力。未來無人配送的核心競爭力不只在于有多少輛車,更在于算法能否高效調度、適應復雜場景,從而助力順豐逐步構建“末端+干線+空中”的無人化物流網絡。
與“三通一達”不同,順豐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于高時效、高可控的自有運力體系,而自動駕駛技術若能規模化應用,可帶來兩大核心優勢:降低人力成本和提升運營效率,順豐需要進行戰略技術儲備,而與京東以自研為主的戰略不同,順豐的選擇更傾向于尋找第三方深度合作綁定。
新石器已經經歷了7輪融資,最新一輪C+輪融資金額高達10億元;而白犀牛剛到為B輪融資,金額是2億元,對順豐來說更便宜。
順豐不僅是白犀年的戰略投資方,更是應用者,合作者,從去年二季度開始,順豐物流體系下部分快遞網點開始啟用白犀牛的無人車,目前白犀牛在順豐體系內的日均活躍運營無人車規模已經達到數百臺。
白犀牛為順豐提供的是白犀牛R5系列新車型,設計時速超60km/h,單次充電滿載續航超120公里,貨箱容積5.5m3,可裝載超500件包裹,主要用于順豐網點至末端驛站的中、短接駁任務。
白犀牛在順豐體系內的無人車規模還在持續增加,近日,白犀牛在山東濟南、廣西南寧等地區完成了新一輪L4級無人配送車的交付,全面接入順豐速運末端配送網絡。
而順豐旗下的順豐同城,作為中立開放的第三方即配平臺,覆蓋餐飲外賣、同城零售、近場電商及近場服務四大新消費場景。比如與肯德基合作在深圳推出無人車智能餐飲配送服務,白犀牛R5無人車成為其得力伙伴,支持全天候運行,有望在全場景多個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
上個月在武漢,順豐同城和白犀牛的個交接儀式上,幾十臺新款R5無人車正式上崗,這批車在中部地區跑起來后,據說能省下一半的人力成本;7月18日,白犀牛無人車攜手順豐亮相北京亦莊沉浸式科技展,其無人車化身“AI高智能派送員”。
當前,無人配送企業普遍處于戰略性虧損階段,目的是為了在大規模商業化來臨之前,提前搶占市場份額,白犀牛現在也在虧錢,去年虧了4900萬,前年虧了3900萬,對于初創公司來說,輸血重要,造血更為重要。
伴隨無人配送網絡密度提升與高頻剛需場景拓展,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化將持續轉化為盈利動能,助力提升中長期收入和利潤空間,因此無人配送行業的競爭,就是要看誰能更快、更穩地將「幫客戶降本」的承諾,轉化為自身可持續的盈利模型。
白犀牛創業團隊表示,白犀牛4年后將實現盈虧平衡,它正在成為“先落地、可盈利、能閉環”的自動駕駛先行樣板。
二、技術為本
無人配送,技術是根本,白犀牛的技術如何?我們可以從近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七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側面得到驗證。作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盛會,白犀牛再次受邀參會,共同探討自動駕駛的前沿技術與未來發展趨勢。
白犀牛通過產品展示和行業交流,系統地展示了其成熟、先進的無人配送技術與趨勢思考。在現場,白犀牛R5系列無人配送車自憑借領先技術與卓越性能成為展會焦點。
白犀牛R5系列無人配送車,具備高度智能化的L4 級自動駕駛能力,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可精準感知周圍環境,在復雜城市道路中實現安全穩定行駛,輕松應對交通擁堵、行人穿梭及復雜路口通行等場景,展現出強大的環境適應性與多元應用能力。
末端交付約占快遞總成本的30%-40%,成為最“難啃”的骨頭,無人化的成本優化手段,變成了必須面對的技術躍遷。以白犀牛為例,其無人車可在3公里范圍內自主規劃最優路徑,支持“樓宇識別+定點投遞+人臉簽收”,日均單車可完成超100單投遞。
低速無人車賽道其實受益于乘用車輔助駕駛技術的發展紅利,總的來說,經過多年實踐,無人車的自動駕駛算法、高可靠性的硬件已能適配復雜城市場景,白犀牛無人車具備高度智能化的自動駕駛能力,能夠在復雜的交通道路環境中實現自動、精準的配送服務。
白犀牛始終將技術打磨作為核心競爭力,在安全冗余、續航能力、智能調度等方面不斷突破,讓產品既能滿足場景需求,也能適配政策規范。截至目前,在無人駕駛領域通過感知模塊、深度學習、自研硬件、仿真平臺、決策規劃、調度平臺六大技術,白犀牛實現了無人駕駛車輛應對惡劣天氣、人車避讓、路線復雜的公開道路城市配送等場景應用。
無人配送車必須滿足在各種天氣情況下,各種時段(包括高峰時段和非高峰時段)的正常運行能力,需要有很強的駕駛適應性,因為車流里包括了很多交通參與者,需要感知更清晰、決策靈活的智能能力。
白犀牛能有效識別紅綠燈,根據路況進行智能規劃、繞行障礙物、人群避讓、緩行,并與周圍車輛、交通環境產生實時交互,在接駁點自動泊車,道路擁堵時倒車等功能。
白犀牛運行時,遠程運維人員也可通過平行駕駛、人機交互等功能實現遠程無人車脫困,遇到任何情況隨時可以實現人為接管,自動配送車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在技術和產品層面,白犀牛也在不斷進化。
當下,低速無人車的落地需要具備在公開道路上以30-40公里的時速安全行駛的能力,這就要求無人車必須具備相應的AI能力,白犀牛已經將大模型等技術融入了無人車的系統訓練中。
全國各地推進無人物流車的節奏、進度不同,行業規范因地制宜,這要求無人配送企業要在適配性上多下功夫,誰能解決最實際的問題,誰就能笑到最后。
無人物流車不是終點,而是一次物流供應鏈末端進化的“中間路徑”,它連接著倉網密度、平臺調度、政策路權、AI調度能力等多重變量,需驗證“算法+履約”商業模式的技術閉環,一位從業者曾形容:“無人車不是一個可以暴富的賽道,而是一個需要日拱一卒的信仰項目。”
白犀牛注重在滿足不同場景基礎需求的同時,持續拓展技術應用的邊界,讓無人配送的價值在豐富的場景中逐步顯現。對于不同場景的差異化特點,白犀牛在保持核心安全與效率標準的前提下,對場景特性進行了精準化的功能優化,既確保服務的穩定性,也讓技術應用更貼合實際場景的運行邏輯。
白犀牛車輛運行的數據也將上云存儲,實現自動駕駛數據的落盤及回放功能,實現數據和研發的迭代閉環,進一步確保其安全運行。白犀牛始終堅持技術創新驅動,通過全棧自研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為城市公開道路提供全天候、全路況配送解決方案。
技術的進步,需要合作,白犀牛秉持開放合作理念,與政府、產業、院校合作,持續打磨產品,開發車規級無人車產品、迭代自動駕駛技術。
白犀牛的競爭優勢在于,與順豐、三通一達、永輝超市、達達快送、盒馬生鮮、餓了么等快遞物流方及零售商超建立深度合作,這能帶來足夠多的商業場景,不斷驗證技術與產品的可行性。
今年1月,白犀牛與速騰聚創RoboSense宣布達成獨家戰略合作,通過速騰聚創的感知傳感器及移動解決方案,白犀牛無人車能夠在城市、鄉村、機動車道及非機動車道等多種環境運行。
白犀牛與順豐達成的深度合作,使白犀牛的無人化布局并非簡單堆砌技術,而是以算法為核心,以物流數據為訓練燃料,構建一套完整的智能運力網絡。
白犀牛根據對自家企業理性思考和對行業整體的深度洞察,提出了車規化是無人車必須跨越的門檻,車規級產品能夠提升無人車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解決路權管理的瓶頸難題,白犀牛正聯合生態合作伙伴和相關部門,積極探索車規級解決方案。
一個企業的產品是否成熟,量產是主要指標。原東風商用車公司總經理黃剛加盟白犀牛后,將全面負責白犀牛無人配送車的大規模量產工作,包括產品規劃、新車開發、生產交付、供應鏈管理和產業合作等,助力白犀牛無人車真正達到車規級汽車產品的標準,在行業商業拐點到來時,迎接無人車的大規模爆發。
其實,白犀牛自成立之初就堅持以最小化的資源運作,專注技術、運營,沒有車輛工廠,據說,白犀牛的另一位戰略投資方鑫源汽車,就是其制造方,擁有重慶涪陵制造基地、越南制造基地等國內外四大制造基地和全球10多個KD(散件組裝)工廠,并在意大利、重慶設有設計中心與研發中心。
更為重要的是白犀牛獲得順豐、鑫源汽車的資本押注,進而形成了「L4 企業+快遞龍頭+車企」的鐵三角合作關系,自身緊握L4大腦,捆綁鑫源汽車解決制造難題,再借順豐的龐大訂單流打通商業閉環。
對于無人物流車,過去幾年,跑起來、能量產是進入門票;而如今,資本更關注的是“怎么跑”、“跑多久”;未來,以“融資力、交付力、產品力、商業模型”四個方向為評估標準,誰能穿越周期,誰就能走到最終的紅利期。
三、落地重要
白犀牛創立之初,就以盡快商業化落地為目標,在百度的工作經驗,使創業團隊真正了解自動駕駛,對撬動自動駕駛商業化有明確的方向,經過幾年的歷練,白犀牛創業團隊似乎已經掌握了無人配送“從示范場景到商業規模化” 的關鍵密碼。
這個密碼就是無人配送的商業落地綁定更多B端頭部企業,本質是一場B2B生意,這指向了一條清晰的商業合作路徑,商業模式主要為「硬件+服務」,同時,已認識到目前無人配送賽道已從技術驗證的上半場,正式邁入規模化商業落地的中場競速階段。
無人配送的中場戰事,不僅是技術的比拼、資本的角逐,更是生態位爭奪、商業模式探索與政策法規協同的綜合性戰役。不再只是展示技術突破,而是更聚焦于如何深入場景運營,產業也邁入技術、場景與政策三線齊進的共振期。
比如無人車在物流領域的大規模落地,可能會改變現有物流市場格局,就會涉及現有的流程體系改造,無人車要融入現有物流體系,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與求成。
自動駕駛賽道,巨頭多選擇商業化空間更大的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作為主攻方向,白犀牛認識到低速無人駕駛,是自動駕駛行業中最早開啟商業化的細分賽道。
則聚焦低速配送行業,自研自動駕駛貨車,為商超、物流公司提供配送服務,在團隊看來,這是一條更務實的技術路線。不同場景,對于技術成熟度的要求不同,這也符合運輸工具的研發落地路線——從低速到高速,從載物到載人,其中暗含的邏輯是,通過低速載物車輛的測試,積累大量的驗證數據,從而達到產品的快速迭代。
白犀牛的產品落地,也與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比如落地需要成本優勢,在早期,一顆激光雷達要花10萬美金,一臺車100萬元,怎么落地?然而近年我國經過自動駕駛三波浪潮,不僅使成本降了下來,更是技術更加成熟。
第一波是由百度牽引的,應用深度學習技術,使自動駕駛技術具備處理復雜場景的能力;第二波是由特斯拉和蔚來等車企牽引的,讓自動駕駛技術產品化、商品化,大幅降低成本;第三波是AI大模型帶來的,有助于提升自動駕駛技術泛化能力。
自動駕駛行業供應鏈得以迅速成熟與降本,包括激光雷達、算力平臺等車規級的零部件的產品狀態和價格,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無人配送車輛已經來到了成本拐點,整車價格已經呈現了斷崖式下降的趨勢。數據顯示,目前主流的無人物流車平均售價為5萬元左右,部分無人物流車的裸車價格最低已經殺入到1萬多元。
白犀牛,以無人配送為起點,更關注商業化進度,把無人車看成一種生產力,客戶分為兩大類:一是零售超市,比如永輝、盒馬;二是快遞公司,這是無人貨車擅長的方向
同時,白犀牛的管理層也認識到,無人車的應用,客戶需要對流程進行再造,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過去幾年,把更多地精力放在理解客戶需求上。目前來看,業內的無人物流車企業普遍都在以類似地推的方式進行“攻城略地”,頭部企業普遍已經落地百城以上。
目前,白犀牛無人車已經在百個城市、九大場景中開展持續化運營,為城市配送的智能化轉型提供成熟、可靠的創新解決方案。
落地需要合作。白犀牛從創業之初就強調通過與生態合作伙伴的緊密協作,更好地將技術與實際業務需求相結合。成立不到一年,白犀牛與永輝超市合作,在上海嘉定安亭商超投放了十臺無人配送小車,為附近3-5公里社區提供智能的配送服務。
隨后白犀牛與重慶百貨、天虹、盒馬、達達等國內大型商超及本地即時配送平臺,大潤發、叮當快藥等、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等合作,提供不同場景的物流配送服務。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白犀牛第一時間就為武漢方艙醫院無償部署了多輛無人車,協助醫護人員進行藥物、物資的配送。后來,白犀牛瞄準醫療終端無人配送領域,聯合醫藥新零售頭部企業叮當快藥展開深度賦能,聯合推出叮當快藥無人配送車,目前該項目已進入到常態化運營階段。
白犀牛的朋友圈正在擴大,近日,白犀牛無人車助力深圳巴士集團為員工提供送餐服務,未來依托與深圳巴士集團的合作,白犀牛無人車正探索“公交+物流+科技”的融合模式。
前幾年,低速無人車創業公司所涉足的商業場景較為分散,涵蓋了校園配送、無人零售、社區團購等多個不同方向,直至2024年初,商業模式才逐漸變得清晰明朗,主要的落地場景已經集中收斂到了物流行業,特別是快遞網點到驛站這一段路程。
在這一特定領域,物流訂單對應的無人配送車往返里程大致在10-30 公里之間不等,目前行業里80%-90%的無人配送都集中在這一場景,而且在未來1-2年內,這一場景依然是無人配送車大規模落地的主要方向。
快遞是無人車應用的重頭戲,隨著快遞年業務量持續攀升,末端配送的降本增效需求日益迫切,而無人配送在重復性、高頻次場景中能有效優化成本結構,根據武漢某客戶的實際反饋,通過白犀牛無人車的協同配送,單票快遞的配送成本可減少0.1元,一年節省的費用不是一個小數目。
于是白犀牛調整戰略路線,專注于物流配送,白犀牛正在積極與順豐等頭部快遞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無人配送在物流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推動整個物流行業的智能化升級,也與順豐之外的多家主流快遞公司進行戰略合作。
從2024年二季度開始,順豐物流體系下部分快遞網點開始啟用白犀牛的無人車,目前其在順豐物流體系保持日活躍的無人車規模已經達到數百臺。作為在無人配送賽道深耕6年的企業,白犀牛深刻感受到,2025年以來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是技術迭代、市場需求與政策引導等多重積極因素共振的結果。
市場需求的剛性增長為行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白犀牛R5能夠滿足多種類型貨物的裝載需求,有效提升配送效率,為合作方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務質量提供有力支撐。
白犀牛也在推進政府層面的對話建設,在交流會上提出建立“自動駕駛能力分級評估+動態路權機制”的建議,推動產業政策體系與技術演進協同發展。
現階段,低速無人車行業存在多種商業模式,包括整車銷售、訂閱費收取、以及運力服務等,但白犀牛方面認為,當下無人貨運配送行業真正穩定成熟的商業模式,仍需要時間來進一步驗證。
九識、文遠、新石器選擇賣車并收取技術服務費用,九識智能還提出只要10%首付,貸款利率為0等優惠政策。白犀牛的落地方式,與別的頭部初創公司不同,不直接銷售無人車,而是選擇租車并收取運維費用。
目前有兩種收費模式,一種是租賃模式,類似于租車公司,管理營運車輛;另一種是提供“司機”服務,類似于貨拉拉,雙方約定好送貨時間和地址,車輛準時到達,將貨物運送到指定地點。
這其實是兩種商業化路徑,一是低價沖量,靠重資產博規模,代表玩家是新石器與九識,即通過低價策略促成大量商業合作,形成可復制的規模效應;一是以輕資產為主,借力打力,白犀牛與文遠都屬于這一類。
關鍵詞是生態卡位與資源整合,這可能與其規模有關,與是否有強大的產品力與工程化能力有關,白犀牛目前僅有兩款車型,R3 與 R5,其中 R5 為主打車型,前者可為激進的打法,靠先發吃下市場規模;后者則是穩健型打法,用后發優勢打出效率差。
剛過去的七月,白犀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單,多領域開花,商業落地勁勢凸顯,北京新一輪車輛交付、揚州首批運營牌照收入囊中,多場行業頂會精彩亮相、創新合作模式探索,充分彰顯出白犀牛商業落地的強勁勢頭。
在無人配送車的落地中,路權很重要,7月23日,白犀牛成功斬獲揚州市首批無人配送車運營牌照,獲牌后,白犀牛將率先在揚州的物流園區、社區等多場景鋪開服務。
無人車的應用落地,正在跨過從示范場景到商業規模化的重要節點,業界大多數人認為,低速無人車公司在該物流場景投放的無人車輛數量,成為衡量商業化進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交付不是終點,無人配送車大規模鋪開和持續運營之后會遇到更加復雜的問題和挑戰,因此,相比于交付數量,白犀牛一直更為關注客戶使用頻次,即日均活躍無人車數。
在白犀牛看來,無人車的產銷量并不能真實反映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相比之下,無人車的日活量,也就是每天實際活躍參與配送的無人車數量,才是更為關鍵的指標。
細想一下,也有道理,一輛車一天只運行2趟,和每天穩定運行10趟,產生的價值是不同的。只有用戶把車用起來,廠商才可以持續改進車型和數據迭代,將無人車做得更好、更穩,更好推動無人物流車行業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
2024年,白犀牛無人配送車日活車輛將達到千臺,未來幾年,公司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到2026年,白犀牛無人配送車日活車輛將達到5000臺。
前幾個月,美團、菜鳥與京東的外賣大戰讓人觸目驚心,其實外賣背后是即時零售之爭,而即時零售,也為無人車帶來新需求,白犀牛也在抓住這個機會。
這種10-20公里、大倉到小倉之間的短途配送,無人車是一個相對較好的解決方案,今年,很多客戶基于這樣的需求,來跟白犀牛合作,給臨近用戶的倉位補貨。白犀牛第三代車型,有著更大載重量,能裝1噸,輻射半徑達10公里,在中心倉與小倉之間自如穿梭。
白犀牛通過構建一體化的運營管理體系,實現不同場景下資源的高效協同與統籌調度,這既提升了技術落地的適配效率,也為更多場景的拓展奠定了可復用的基礎。
結語:總體而言,無人配送行業還都處于商業化前夜,差距并未完全拉開,各路玩家,都有沖線的可能性,白犀牛也不例外。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