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案例】洋碼頭:首家自建物流的反向外貿平臺
來源:快鯉魚
| 2014-10-17 22:43
一家叫“洋碼頭”的網站,連接起了美國的商家和中國的淘客,使得用戶可以足不出戶地買到美國貨。這是從事海外代購的網站可以為買賣雙方建立平臺,與淘寶的“全球購”類似。今年國內普遍電商預計增長約在30%到40%,而根據銀聯的海外交易、海關清關包裹量等相關數據估計,海外購市場表現優異,每年自然增長率就達到100%到150%。簡單地說,美國買手或商家在洋碼頭網站上提供各類商品,消費者在選擇下單后,即通過國際物流業經中國海關送達消費者手中。
早在2010年底,天使灣創投就對其進行了天使投資,而到2012年底,洋碼頭已經基本實現盈虧平衡。作為一個每日UV(獨立訪客數)在3萬左右、日成交量在600到1500筆的網站,未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知名度,也是今年下半年后洋碼頭推廣的重點。
為什么做這個網站?
創始人兼CEO曾碧波早年畢業于上海交大少年班,加入ebay易趣工作數年后赴美留學,發現海外代購市場空間潛力巨大。他聯合電商、IT技術領域的合伙人,共同打造了一個專門為國內用戶代購美國貨的平臺,以價低質優的品牌商品吸引消費者的青睞。
現階段,駐扎在洋碼頭上的賣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買手,模式是C2C,規模近千個,另一類是商戶,模式就是M2C(商家對消費者),規模在40個左右,專售Lancôme、UGG、CK等品牌。不僅商戶數量未來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每個商戶提供的商品品類遠多于個人買手。
在洋碼頭上代購,價格低廉,一條在中國商場售價上千元的Levi’s的牛仔褲,在美國正常售價僅為30到40美元,即使通過國際物流,也遠比國內價格低。同時,質量過硬,比如在美國銷售的兒童玩具,對鉛及其他重金屬進行重點檢測,高于國內對玩具的檢測標準,而相差無幾的售價使得如今的爸媽們更愿意選擇高標準的美國貨。由于嚴格的買手審查制度和便捷高效的物流速度,使得人們愿意在洋碼頭上消費主要包括保健品、母嬰商品、化妝品、服裝等在內的各類商品。
競爭力在哪里?
在這家跨境電商的運作過程中,創始人們率先著力于令人困惑的國際物流業。
海外購市場在國內一直處于相對混亂的格局,國際物流速度會嚴重遏制這個市場的存活。雖然Fedex、UPS等國際物流巨頭高效必達,但往往運費成本遠遠大于商品成本,使普通消費者難以承受。而美國本土的網站又幾乎都不支持國際配送,通常由轉運公司配送回國內,這一過程常需要數周或一個多月。加上配送環節復雜,屢有發生包裹丟失、被卡海關等問題發生。
為了使網站正常運作,洋碼頭決定先啃下國際物流這塊骨頭。從建立對美國買手嚴格的審查制度開始,在源頭上控制發貨端,洋碼頭建立起自己在美國專門從事國際物流服務的據點——貝海國際速遞,目前已有洛杉磯、舊金山、紐約、特拉華4個貨站。洛杉磯作為大本營,還承擔著虛擬入倉等更多的物流服務。比如一個位于美國西部的買手,可以將他要發的貨先送達舊金山的貨站,歷時約3天;再由每周6個航班架次的速度運回中國,歷時約1到2天;送達中國海關后,通過檢查、清關等手續后再由EMS準確配送到消費者手中,歷時1到2天,這一過程如果能控制在一周左右,那么速度就將大大提升,遠快于其他轉運公司所能提供的物流速度。
有些什么風險和機會?
消費者們在洋碼頭購物時,繞不開的是中國海關各口岸的報關、檢查、清關等一系列手續,所以本質上是個人在向海關申報境外商品入境,洋碼頭不過扮演著中介的角色身份。長此以往,是否會受到中國海關對海外商品代購行為的政策干預,以及會引起國家對個人代購行為的行郵稅(關稅、增值稅、個人消費稅三者合一)調整,洋碼頭聯合創始人兼市場副總裁蔡華表示,中美貿易間的巨額逆差,使得中國政府希望更多的商品進口,這對他們來講是政策機遇。
由于代購的買手和商戶都在美國,所以他們的商業行為受到美國法律的管控,相對更嚴格、也就對消費者更有保障。目前,洋碼頭的盈利完全來自于商戶(M)與買家達成交易后的抽成。而對于個人買手(C),考慮到他們的社區化特征,洋碼頭沒有向其收取費用的打算。
創始人曾碧波所率領的團隊在2010年就開始著力于建設物流,直到2011年7月洋碼頭網站正式上線。
洋碼頭也已經推出了自己的app“海外掃貨神器”,通過買手在outlets(奧特萊斯)現場拍照、掃貨下單,讓國內消費者可以買到美國限時折扣的商品。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