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v是一項眾包送貨服務,威廉姆斯索諾馬(Williams-Sonoma)這樣的零售商以及通用成長置業公司(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和西蒙地產集團(Simon Property Group)等公司旗下越來越多的商場都在使用這項服務。居住在商場周圍特定半徑的購物者可以在購買當天收到貨物,無論她是在網上還是在實體店購買,送貨服務通常在她支付貨款后提供。價格為每次送貨5美元左右。在某些情況下,比如Deliv在本周早些時候首次進駐的芝加哥水塔大廈(Water Tower Place),目前暫時免費送貨,因為作為商場業主的通用成長置業公司希望讓消費者熟悉這項服務,然后對此產生依賴。
Deliv公司
5美元的送貨價格是實現顛覆的切入點,卡爾梅利解釋說?!巴ǔD阋冻龈叩某杀?,才能獲得更快捷的服務,”她告訴我們,“如果你希望商品連夜送到你手里,費用當然要超過正常送貨的價格。我們要說的是,這種最快捷的送貨模式也是現在最便宜的選擇?!?br />
Deliv公司能夠通過把業務外包給司機,提供這一價位的送貨服務。這家公司沒有車輛需要維護,也沒有倉庫用來放置商品,更不用向員工支付固定(而且可能要遵從工會指定水平)的薪水和福利,這樣節省了很多成本。司機按小時計算獲得酬勞—卡爾梅利說他們的薪酬是每小時12到15美元另加駕駛成本津貼—他們只在需要的時候被雇傭。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路上會為多家零售商派送很多包裹,所有的貨物從同一地點開始派送。
卡爾梅利說,Deliv公司沒有遭遇Uber那樣的挫折,主要是因為這個特殊的利基市場沒有受到當地出租車費那樣的約束。此外,盡管她沒有說到這點,不過我猜測另一個原因是Deliv公司的客戶群體—西蒙地產集團、通用成長置業公司和馬塞利奇房產(Macerich)等零售商擁有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自身不愿意推出或承擔這類服務,因為它還沒有合法保護措施或近乎合法的保護措施。
此外,Uber和Lyft公司創辦公司的創意完全相同,但是在他們變得受歡迎后才有人開始正式提出抗議,而且這場風波目前仍未平息。
我們不難猜測誰可能會對Deliv的業務有意見:其他送貨或快遞服務;可能還有希望通過注冊或牌照費的形式分一杯羹的當地實體;更隱蔽的是,也可能是希望主宰這個市場本身的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和谷歌公司分別推出了谷歌購物快遞(Google Shopping Express)和亞馬遜本地快遞(Amazon Local Express),提供當日送達的服務。以亞馬遜公司為例,送貨費用幾乎相同—高級會員為5.99美元—但是提供這項服務的產品類型有限。
Deliv與零售中心業主建立合作關系的聰明舉措值得我們稱贊。零售中心不可能與亞馬遜簽署合作協議,因為正是亞馬遜在大約20年前建立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零售體系,給實體商店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相反,購物中心業主認識到這項服務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于是他們幫忙為Deliv籌措成長資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家公司已經籌集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資金,許多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客戶都提供了支持。卡爾梅利告訴我,這家公司將宣布在更多地區提供服務,更多購物中心以及購物中心的運營商,還有更多家喻戶曉的大型零售商,“都積極籌備,打算在未來幾個月在全美各地推出我們的服務”。
這種成功孕育了新的成功:上個月,Deliv公司簽署了重要協議,讓IBM成為該公司的技術合作伙伴。IBM的零售客戶通過它的“準備迎接智能商務”(Ready for Smarter Commerce)合作伙伴計劃,現在將能夠與Deliv服務整合,通過電話、實體店或網絡購買IBM的產品。
這種成功也往往容易樹敵。由于Deliv處于自身發起巨大變革的風口浪尖,觀察憑空出現的效仿者將是很有趣的事情。
Deliv是一項眾包送貨服務,威廉姆斯索諾馬(Williams-Sonoma)這樣的零售商以及通用成長置業公司(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和西蒙地產集團(Simon Property Group)等公司旗下越來越多的商場都在使用這項服務。居住在商場周圍特定半徑的購物者可以在購買當天收到貨物,無論她是在網上還是在實體店購買,送貨服務通常在她支付貨款后提供。價格為每次送貨5美元左右。在某些情況下,比如Deliv在本周早些時候首次進駐的芝加哥水塔大廈(Water Tower Place),目前暫時免費送貨,因為作為商場業主的通用成長置業公司希望讓消費者熟悉這項服務,然后對此產生依賴。
5美元的送貨價格是實現顛覆的切入點,卡爾梅利解釋說?!巴ǔD阋冻龈叩某杀?,才能獲得更快捷的服務,”她告訴我們,“如果你希望商品連夜送到你手里,費用當然要超過正常送貨的價格。我們要說的是,這種最快捷的送貨模式也是現在最便宜的選擇?!?br />
Deliv公司能夠通過把業務外包給司機,提供這一價位的送貨服務。這家公司沒有車輛需要維護,也沒有倉庫用來放置商品,更不用向員工支付固定(而且可能要遵從工會指定水平)的薪水和福利,這樣節省了很多成本。司機按小時計算獲得酬勞—卡爾梅利說他們的薪酬是每小時12到15美元另加駕駛成本津貼—他們只在需要的時候被雇傭。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路上會為多家零售商派送很多包裹,所有的貨物從同一地點開始派送。
卡爾梅利說,Deliv公司沒有遭遇Uber那樣的挫折,主要是因為這個特殊的利基市場沒有受到當地出租車費那樣的約束。此外,盡管她沒有說到這點,不過我猜測另一個原因是Deliv公司的客戶群體—西蒙地產集團、通用成長置業公司和馬塞利奇房產(Macerich)等零售商擁有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自身不愿意推出或承擔這類服務,因為它還沒有合法保護措施或近乎合法的保護措施。
此外,Uber和Lyft公司創辦公司的創意完全相同,但是在他們變得受歡迎后才有人開始正式提出抗議,而且這場風波目前仍未平息。
我們不難猜測誰可能會對Deliv的業務有意見:其他送貨或快遞服務;可能還有希望通過注冊或牌照費的形式分一杯羹的當地實體;更隱蔽的是,也可能是希望主宰這個市場本身的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和谷歌公司分別推出了谷歌購物快遞(Google Shopping Express)和亞馬遜本地快遞(Amazon Local Express),提供當日送達的服務。以亞馬遜公司為例,送貨費用幾乎相同—高級會員為5.99美元—但是提供這項服務的產品類型有限。
Deliv與零售中心業主建立合作關系的聰明舉措值得我們稱贊。零售中心不可能與亞馬遜簽署合作協議,因為正是亞馬遜在大約20年前建立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零售體系,給實體商店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相反,購物中心業主認識到這項服務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于是他們幫忙為Deliv籌措成長資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家公司已經籌集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資金,許多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客戶都提供了支持??柮防嬖V我,這家公司將宣布在更多地區提供服務,更多購物中心以及購物中心的運營商,還有更多家喻戶曉的大型零售商,“都積極籌備,打算在未來幾個月在全美各地推出我們的服務”。
這種成功孕育了新的成功:上個月,Deliv公司簽署了重要協議,讓IBM成為該公司的技術合作伙伴。IBM的零售客戶通過它的“準備迎接智能商務”(Ready for Smarter Commerce)合作伙伴計劃,現在將能夠與Deliv服務整合,通過電話、實體店或網絡購買IBM的產品。
這種成功也往往容易樹敵。由于Deliv處于自身發起巨大變革的風口浪尖,觀察憑空出現的效仿者將是很有趣的事情。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