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傳統企業的物流信息化推進服務的研究,探索物流信息化服務模式創新的路徑和方法,并對廣州市進行物流信息化服務建設提出了建議。
物流信息化、服務模式創新
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我國大多數傳統企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壓力,尤其是以傳統制造、加工為主要業務的中小企業表現最為明顯。長期以來,國內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供給,以及信息化技術效益隱性的特點,使大多數傳統企業的經營者和員工未能充分意識到信息技術在促進企業發展和效益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傳統企業多年形成的舊有業務模式和工作習慣、落后的管理,再加上企業員工擔心原有的利益鏈被打破,擔心信息化會導致人員剩余而使自己面臨失業等問題,因而進行人為阻撓,使得物流信息化技術在企業內的推進工作困難重重。
本文通過面向傳統企業的物流信息化推進服務研究,探索物流信息化服務模式創新的路徑和方法。
服務模式創新的意義
1.“兩化”融合是推進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
物流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物質基礎和重要載體,信息化是工業化的延伸和發展,是提升工業化的動力。
以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物流效率,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提高企業的業務管理能力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是全面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2.商業模式創新是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根本保證。
企業的任何行為都必須是對自身商業模式的策略反應和優化。這也是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目標。企業創新就是要讓本企業在同行中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讓企業有更大的收益空間。
商業模式創新是一種系統性、根本性的變革。商業模式創新不僅是單一因素的變化,也常涉及到商業模式中多個要素同時發生大的改變,從而需要企業組織較大的戰略調整。商業模式創新常伴隨著產品、工藝或者組織的創新。隨著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商業模式創新也常表現為服務創新,即服務內容、方式及組織形態等發生大的變化。通過模式創新糾正企業中不利于發展的因素,制定出正確的策略,使得企業能取得較好的、長足穩定的發展。
服務模式創新的主要內容
物流信息化服務模式創新是以信息化產品為紐帶,將傳統企業生產和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多個要素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系統性產品,變過去向傳統企業提供單一信息系統服務方式為向傳統企業提供以信息化技術為紐帶的系統性、整體性服務。因此,需要將信息、技術、資本、市場、培訓和人才等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并加快傳統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和應用深度,形成面向傳統企業的物流信息化服務模式的創新。其具體做法是:
1.以物流信息化為切入點,通過“送信息系統、送技術人員、送管理咨詢”模式,幫助傳統企業順利推進物流信息化工程。
2.在物流信息化基礎上,全面實施企業管理信息化,逐步幫助企業建立規范管理體系,提高企業競爭力和活力。
3.在幫助企業實施管理信息化過程中,引入企業管理咨詢專家團隊,對企業的業務范圍、目標客戶、競爭方式等進行重新定位,提出企業的產業鏈、重新整合方向,幫助企業建立起新的價值網絡和盈利模式。
4.為實現企業創新盈利模式,幫助企業進行人才培訓和認證,推薦戰略投資伙伴,引入風險資金,解決中小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促進傳統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5.在幫助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通過多要素有機組合,使信息技術企業的物流信息化服務深深扎根企業,并不斷擴展應用規模和深度,變簡單銷售“信息化產品”為“以信息化產品為紐帶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形成信息化創新服務模式。
服務模式創新的特點
1.產品創新
服務提供的產品不是單一的信息化軟件產品,而是系統性服務產品。即改變以往單一提供信息化軟件產品和服務的方式,為企業提供在其發展變革過程中所需要的多個要素(如信息、技術、資本、智力、市場)有機組合的系統性產品,以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信息化服務。
2.組織創新
服務主體以非盈利的第三方機構為牽頭機構,組合多家互為產業鏈上下游的實施單位,彼此形成長期互相依存的合作伙伴,根據企業不同階段的需要,為企業提供其所需的各項服務,避免實施機構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保證長效合作機制。
3.商業模式創新
服務以物流信息化功能軟件為切入點,便于制造企業短期內可迅速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好處;通過向企業派駐技術實施人員的方式,解決中小企業因技術人員缺乏,不足以支撐企業信息化的問題;通過校企合作方式,保障技術實施人員培養和供給。通過技術實施人員常駐企業,挖掘企業需求,為項目系統性服務產品進入企業提供渠道;通過系統性服務,進一步挖掘和深化企業信息化需求,從而實現傳統制造企業與項目實施企業的雙贏。
服務模式創新的社會效益
1.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做活存量,做大增量,優化環境。
在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推進“兩化”融合是廣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必然選擇。通過信息化服務模式創新,在廣州建成“兩化”融合創新模式樣本。探索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新思路、新機制和新做法,做活存量,做大增量,不僅有利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率先突破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集群發展水平,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速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取得新一輪發展優勢,而且有利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發展數字經濟、網絡經濟和低碳經濟,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知識與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2.服務行業、支撐政府,促進效益雙贏。
服務模式創新不僅能幫助傳統行業解決信息化技術應用過程中技術、人才缺乏等共性問題,還將帶動以信息化技術為核心的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資源有效整合,促進整個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時,對行業的有效感知將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促進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轉型提升,為社會帶來大量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