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23日開始,涂鴉智能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陳燎罕就忙個不停,帶領內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別行動小組,評估疫情會對公司三到六個月運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在陳燎罕看來,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企業遇到復工難、訂單不能按時交付等問題,但危中有機,像涂鴉智能就推出了全渠道服務模式,通過IoT開發平臺實現了“數字網絡”服務,并為合作商家提供個性化的智能新零售SaaS工具和輕量化電商工具、小程序商城,幫助智能家居合作伙伴建立自己的移動零售商城。
目前,制造業智能智造轉型升級需求正在逐步提升。以應對疫情為契機,找準重點、苦練內功,加速AI、IOT等智能技術的規劃、落地,正在成為智能企業跑贏未來的關鍵。
一手抓防疫,一手尋新機
2月19日晚,大騁醫療緊急制造的新冠肺炎CT廂式檢查車被送進武漢方艙醫院。
檢查車從天津運往武漢過程中,克服了保質保量、CT設備匹配安裝難移動等諸多問題。智慧物聯網物流企業G7通過對數字貨艙快速改造,運用IoT技術確保全程可視化,保障CT醫療設備在途安全,通過AI實時定位對運輸過程的異常情況進行有效指揮,最終完成配送。
“在這次抗擊疫情和服務社會時,基于AI、IOT等新興技術的智能化企業越來越多,它們正在尋找行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應用。” G7創始人、CEO 翟學魂說。
施耐德電氣也是這其中的一家企業。復工復產之后,該公司將關鍵電源業務渠道合作伙伴峰會搬到線上,通過9場線上主題演講及會議形式,對疫情過后數字化趨勢下數據中心行業的新變革、渠道發展戰略與產品創新策略等內容進行探討和布局。
在陳燎罕看來,疫情防控和部分人居家隔離,讓智能化家居家電也擁有了更多的運用需求和更高的標準,這讓人們切實感受到傳統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迫切需求。
施耐德電氣也意識到醫療、交通、工業、能源等傳統行業的智能應用變革正在加速。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朱文沁說,5G、IoT等新技術與邊緣計算的結合,催生了包括智慧城市、無人駕駛、智能制造等新場景。2020到2025年,智能化數據中心市場會呈現沙漏狀,85%以上的部分將由上下兩端組成——上層的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增幅繼續擴張,底層分布式邊緣應用或將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長,而中端應用則會逐漸遷移到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或分布式應用上。
目前,越來越多的智能應用場景快速增長,邊緣計算和大數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將成為不少相關行業公司的關注重點。
在翟學魂看來,疫情催化了無接觸的線上貨運交易過程和透明的貨運供需信息需求,使得全過程網絡貨運服務加速醞釀成型,迅速成為行業新的主流業態。“IoT等職能技術為這個行業所做的最大貢獻是讓運輸行為可知、可控。”翟學魂說,在特殊時期,物流全過程的透明化與可管理所具備的價值就是看得見的放心,其價值是幫助客戶降本增效。
翟學魂說,疫情作為小概率事件,讓不少行業意外地迎接了一場無標準答案的考試,同時它也提供了一個極端測試環境,驗證了依靠 IoT技術發展前景的信心。
智能化機遇大,傳統產業轉型加速
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指出,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的企業意識到數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清華經管學院近日發表《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大中型企業影響調研報告》,其“疫情對企業經營管理的中長期影響”調查數據顯示,“加快數字化轉型,實現業務線上化”選項排名第一位,占53.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馬駿曾表示,智能化將對企業產生以下四方面的影響,一是產品從硬件為主轉變為軟硬并重;二是企業與用戶從一次性交易轉變為長期服務;三是大數據成為企業重要資源;四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產業生態圈的競爭。
“疫情的發展,讓從事智能智造行業的人更加關注智能化機器能不能有效地替代人、產業供應鏈的性價比、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有沒有性價比更高的制造業發展空間。”陳燎罕說,疫情確實讓部分工廠的復工復產面臨困難,這首先是“人”的原因,雖然制造業智能化進程一直在進行,但由于投入大、成本高等原因,其速度并沒有預期的快,疫情所帶來的改變可能不是階段性的。
陳燎罕還表示,疫情對企業的影響,供應鏈也是重要原因,一款產品的上市往往需要大量原器件、配套設備的支持,因此擁有較強供應鏈體系的企業在疫情期間依然會有較好的市場表現。“對于行業整體而言,疫情確實帶來一定壓力,但對于不同企業來說疫情的影響大小并不相同。”
隨著IoT、5G、Cloud、AI等技術基礎設施的完善,隨之而來的是傳統行業管理系統和裝備的技術進步。G7CFO張杰龍認為,消費產品上游進行了集中化整合,進而促進了快遞快運等與之配套的物流體系迅速進步升級,這個趨勢也會在煤炭、鋼鐵、水泥等大宗物資的生產資料領域復制。
在張杰龍看來,實體經濟的大趨勢是從分散走向相對集中,進而進一步催生物流體系效率的提升。他說,生產要素供給的標準化、集中化、平臺化出現,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所有生產要素都能夠實現數字化。在移動物聯網領域,數字化的實現主要依賴于利用手機收集用戶信息,而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數字化的實現主要依賴于通過傳感器和物聯網實時收集裝備的信息。
疫情讓更多人覺悟到制造業智能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新技術變革會帶來新的市場機會。但在采訪中,一些創業者、企業家也感受到,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解決成本投入過高的問題,還有業內人士提到,基于AI、IOT的智能產品涉及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目前尚缺乏全行業的安全標準,不同品牌的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也有待實現。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